Topic

孫中山由窮孩子變身革命志士

mainsite_5000_0122_1_header_v1
年輕時的孫中山
mainsite_5000_0122_1_header_v1

1911年,中國發生了一場偉大的革命運動。由於這一年按農曆計算是辛亥年,所以這場革命也被稱為辛亥革命。這次大變革是由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和近代化先驅孫中山領導的。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貧困農家。他的父親孫達成曾在澳門當過鞋匠,後來返回鄉間租田耕種並兼任更夫。由於翠亨村土地貧瘠,所以靠務農維生的孫家生活艱苦,全家居住在村邊的一間平房裡,經常以番薯作為主食。

0122ph001
1900年的孫中山,時在英國倫敦。
0122ph001

孫中山小時候很少有鞋子穿,從6歲開始就要幫忙割草打柴、放牛等工作,稍長一些便下田幹活。貧困的生活使他從小就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苦況,認為「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當有鞋穿,有米飯吃」。這種童年生活的經歷,與他後來倡導民生主義是很有關係的。

0122ph002
孫中山的故鄉翠亨村的俯瞰圖
0122ph002

他12歲時跟隨兄長遠赴夏威夷,接受外國教育,五年後返鄉,曾一度在家自修和參與農務。他對周圍的黑暗、愚昧現象十分不滿,常同陸皓東、楊鶴齡議論時政。不久,他們反封建迷信的活動在村裡釀成軒然大波。當時村中有一座北帝廟,鄉民經常前往參拜。孫中山因無法勸止鄉民盲目信奉,於是便聯同陸皓東把北帝像的手指折斷,又用指甲劃花左廊金花殿內金花娘娘像的臉蛋,還對北帝像大加申斥。崇信神靈的鄉民為此驚恐萬分,把他們視為「瘋孩子」。為平息事件,孫中山的父親只好應允修復神像,而他則被迫前往香港求學。

0122ph003
香港西醫書院,即今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
0122ph003

1892年秋,孫中山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香港的西醫書院,獲得康德黎(James Cantlie)教務長頒發醫學士證書。他先後在澳門和廣州等地行醫,醫德醫術受到人們稱讚,但他更為熱衷於政治。他認為中國的弊病「皆不良之政治為主。若欲救國救人,非鋤去惡劣政府不可」。早在1890年前後,他就曾寫信給出使過歐美的同邑退休官員鄭藻如,提出倡導農桑、禁絕鴉片和振興教育的主張。同時,他積極展開實際活動:團聚志士,結納會黨,聯絡防營,準備組建團體。

0122ph004
後來發表在《萬國公報》上的《上李鴻章書》
0122ph004

1894年初,孫中山與陸皓東回到翠亨村,起草了《上李鴻章書》。當時,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以興辦洋務聞名於世,還是西醫書院的名譽贊助人。他們希望得到李鴻章的支持,實行自上而下的中樞變革。《上李鴻章書》批評了封建苛政,指責了洋務運動「捨本圖末」,提出了「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近代化主張。然而,李鴻章並未理會。上書的失敗,給孫中山很大的刺激,促發了他的革命觀念,使他踏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Last updated:
2021-11-1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