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不同朝代的家教特色

mainsite_5000_30054_2_header_v1
家教特色
mainsite_5000_30054_2_header_v1
30054ph005
宋代科举考试图
30054ph005

原始时期

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大家庭实行家长制,并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传统习俗的训练来巩固家长的统治。这种原始社会的氏族大家庭教育,只能算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萌芽状态。进入阶级社会后,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宗族制阶段,人们聚族而居,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文化传统。宗族的家教主要由宗子负责,教育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军事、祭祀等方面,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先秦时期      

春秋以前教育机构设于官府中,此即学在官府,意思是在宗族内培养仕宦的本领,这个本领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学,学在官府是贵族的特权。西周时期,周天子重视保存典籍文字,为学在官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而进入东周以来,由于战乱频繁,典籍多有遗失,王朝内掌管典籍的史官携王室所藏文献逃亡他国,动摇了周王室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来看,正是由于典籍的外泄,为学术的自由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到春秋末年,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这里的四夷并非指少数民族,而是指四野学在四夷是指私学产生,学术走向自由。

30054ph004
孔子为“万世师表“,位于北京孔庙(平子摄)。
30054ph004

两汉时期      

汉代的私学主要分三种:一是书馆,以作蒙学教育;二是乡塾,即乡村学校;三是精舍作专经教育。蒙学教育是幼儿教育,幼儿年龄小无法生活自理,多在家中接受教育。再往后就是一些有钱人有能力培养孩子就送进乡塾,政府提倡办乡塾,而乡塾中的佼佼者就可以上精舍。

30054ph006
东汉讲经画像砖
30054ph006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以来,门阀士族控制朝纲,每个家族通过加强经学传家来保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当时的文学包括文史哲方面著作,也就是经学和文学艺术,因此魏晋时期在家族教育中也非常重视文学教育。随着佛教传入和玄学盛行,家族对学问的传承也发生了变化。士大夫阶层已经由单纯崇拜儒家经典到兼通儒、释、道。家族教育受学术氛围影响,也不再拘泥于儒家经典,而在寻求具有家族特色的学问传承。

30054ph007
汉画石“讲经“,右者扶台而坐,立者为其侍者,其余七位弟子列跪听教经。(平子摄)
30054ph007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唐以后家族教育以科举应试为主。唐宋对幼儿文章诗赋的重视,出现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盛世。唐以后少数民族与汉族往来频繁,呈现民族大融合形势,少数民族受到华夏文明吸引,开始重视家族教育。门阀世族在唐以后开始衰败,许多地主阶级感到生存危机,一些政治家出于维护地主阶级的目的,掀起了倡导家族制度的热潮。于是自宋代以来,一直表彰累世共财的大家族为义门,提倡用建祠堂、置族田、修家谱等手段来敬宗收族。宋代开始出现义学,义学有官办和民办之分,官办义学中的教师,其俸禄由国库开支,民办的义学由捐田、捐银维持。明清时代义学又继续发展,特别是清代更大力提倡办义学。

30054ph008
明清进士题名碑
30054ph008

近代改革

1861年,洋务运动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揭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随后,清政府迅速开始推行新学制。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壬寅学制)和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对近代新教育的巨大推动。1905年,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这也标志了新学制在全国取得胜利。新式教育成为士人和平民子弟的唯一出路,兴办新学堂之风席卷全国。新学堂教育的内容也逐渐缩减了传统读经课程,出现了以中文和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主的教育体系,并仿照西学设置算术、历史、地理、体操等课程。1905年颁布的《上海私塾改良总会章程》也将教育内容的改革作为核心。

30054ph009
1862年7月,酝酿了一年多的外国语学堂正式开学,命名为”同文馆”。
30054ph009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