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始终贯彻着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然而,虽然女子被排除在政治体制之外,但中国古代对女子的教育也有一套区别于男子的教育体系,对女子的思想、行为、修养作出规范。
家教内容
在中国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对女子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女子更好的为丈夫、子女、家庭服务。因此,女子教育的内容也以“三从四德”为基本准则,而分为伦理教育、文化教育、艺能教育三个部分。
伦理教育是女子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以德育为主体,要求女子懂得男尊女卑之道,遵守“三从四德”。出于伦理教育的需求,除了学习《诗经》、《论语》等儒教经典之外,还有一些专供女子学习的德育教材。如西汉刘向着的《列女传》、班昭所著《女诫》、蔡邕的《女训》、唐朝长孙皇后的《女则》、明成祖徐皇后的《内训》等典型教材。
文化教育方面,一般中上层家庭都赞成女子读书识字,学习一些儒家经典、女教读本。就整体历史而言,中国古代女子智育教育基本上是处在日常文化书算的蒙养教育水平。而社会上对古代女子是否有必要接受读书识字教育,是否需要发展聪明才智,也存在较大争议。
由于在古代女子所处的特殊地位,艺能教育似乎比文化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待字闺中的女子艺能的高低不仅关系自己的命运,甚至关系到能否为男权家族带来声望和地位。艺能教育一般分为一般艺能教育和特殊艺能教育。一般艺能教育,即“妇红”,要求女子掌握女红和整治酒食的本领。除了基本艺能,还有特殊艺能,其内容偏旁杂丰富,包括琴、棋、书、画、舞蹈、音乐、御射、武艺等。
家教方式
古代女子教育除宫廷外,完全以家庭、宗族、私人教育为主。宫廷女子教育,由于地位特殊,故自成一体。以不同地位身份等级,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宗族女子教育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分别教授。一些有能力的宗族开设女学、女塾;早期的宗族女学性质属于为贵族少女婚嫁做短期集训;后期则是启蒙教育的水平。聘请家庭教师更是少见,一般家庭大都是父母双亲亲自施教,其中突出的甚至为康熙皇帝所赞扬,如清朝大学士张英之妻姚氏。姚氏自幼读书,知书达理,嫁张英后更是相夫教子,辅导子女。在她培养之下,女儿张令仪博学多识。
女子家教的意义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总体都是围绕“男尊女卑”的核心,因此,女子教育起到凝聚家庭宗族、稳定社会结构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女子教育作为培养、确立、规范女子思想行为价值准绳的重要手段,在塑造“贤妻良母”正统妇女人格和对女子思想行为实行社会控制方面颇有成效。但是,教育是一种平等自觉的选择,而不是由社会风俗强加于女子身上的道德约束。在这一点上,女子教育对日后教育平等,教育自由设置了思想上的障碍。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对女子的迫害和禁锢是狭隘和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