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lendid
Chi Culture
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始終貫徹着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然而,雖然女子被排除在政治體制之外,但中國古代對女子的教育也有一套區別於男子的教育體系,對女子的思想、行為、修養作出規範。
家教內容
在中國男尊女卑的男權社會,對女子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女子更好的為丈夫、子女、家庭服務。因此,女子教育的內容也以「三從四德」為基本準則,而分為倫理教育、文化教育、藝能教育三個部分。
倫理教育是女子教育中最為基礎的內容,以德育為主體,要求女子懂得男尊女卑之道,遵守「三從四德」。出於倫理教育的需求,除了學習《詩經》、《論語》等儒教經典之外,還有一些專供女子學習的德育教材。如西漢劉向著的《列女傳》、班昭所著《女誡》、蔡邕的《女訓》、唐朝長孫皇后的《女則》、明成祖徐皇后的《內訓》等典型教材。
文化教育方面,一般中上層家庭都贊成女子讀書識字,學習一些儒家經典、女教讀本。就整體歷史而言,中國古代女子智育教育基本上是處在日常文化書算的蒙養教育水平。而社會上對古代女子是否有必要接受讀書識字教育,是否需要發展聰明才智,也存在較大爭議。
由於在古代女子所處的特殊地位,藝能教育似乎比文化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待字閨中的女子藝能的高低不僅關係自己的命運,甚至關係到能否為男權家族帶來聲望和地位。藝能教育一般分為一般藝能教育和特殊藝能教育。一般藝能教育,即「婦紅」,要求女子掌握女紅和整治酒食的本領。除了基本藝能,還有特殊藝能,其內容偏旁雜豐富,包括琴、棋、書、畫、舞蹈、音樂、御射、武藝等。
家教方式
古代女子教育除宮廷外,完全以家庭、宗族、私人教育為主。宮廷女子教育,由於地位特殊,故自成一體。以不同地位身份等級,分別施以不同的教育。宗族女子教育往往以家庭為單位分別教授。一些有能力的宗族開設女學、女塾;早期的宗族女學性質屬於為貴族少女婚嫁做短期集訓;後期則是啟蒙教育的水平。聘請家庭教師更是少見,一般家庭大都是父母雙親親自施教,其中突出的甚至為康熙皇帝所讚揚,如清朝大學士張英之妻姚氏。姚氏自幼讀書,知書達理,嫁張英後更是相夫教子,輔導子女。在她培養之下,女兒張令儀博學多識。
女子家教的意義
中國古代女子教育總體都是圍繞「男尊女卑」的核心,因此,女子教育起到凝聚家庭宗族、穩定社會結構的作用,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發展,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
女子教育作為培養、確立、規範女子思想行為價值準繩的重要手段,在塑造「賢妻良母」正統婦女人格和對女子思想行為實行社會控制方面頗有成效。但是,教育是一種平等自覺的選擇,而不是由社會風俗強加於女子身上的道德約束。在這一點上,女子教育對日後教育平等,教育自由設置了思想上的障礙。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對女子的迫害和禁錮是狹隘和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