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察举任官也有试用期及年龄限制?

1107ph007
图为子贡负米孝双亲的场面
1107ph007

汉代的任官制度中,并非一经察举便能任官。就算有空缺,也要通过类似现今商业社会招聘环节中的“试用期”,才能正式成为有实职的官员。无论文官或武官,中央官或地方官,均有“试守”之制。“试守”就是“守”,与“真”相对而言。“真”是真除实授(任实职),“守”为试用。《汉书》说:“诸官初除,皆试守一岁乃为真。”意思是说,凡是初次任官的,都要试用一年,才正式授职。若在试用期满后不胜任,就被撤换。

 

汉代察举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对被举者的年龄是否有限制?这个问题总体来看,可归纳为三点:一、两汉时期没有始终统一的年龄要求;二、西汉较宽,东汉较严;三、根据科目不同,对年龄的限制亦不一样。汉武帝以后,察举制度限制不断增加,特别在东汉时期,对被举荐之人的家庭出身、秩位(官职级别)、年龄、资历、才能、学识,甚至体格,都作了严格限制。例如平民子弟、罪犯的后代,皆不能察举。

 

西汉初年,对察举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只是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发生了一宗限制年龄的事件。公孙弘最后因年纪太大,被拿掉了博士职衔。这可能是个别事件,但可以看出,汉朝中央政府对察举对象的年龄,是有考虑的。但西汉时却没有最低年龄的限制。

bulb

公孙弘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年),西汉名臣,官至宰相。在汉武帝即位时,召试“贤良方正”之士,公孙弘以贤良被征为博士,此时年满60岁,武帝嫌他年老,就拿掉他的博士职衔。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下诏规定:“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举”,规定举孝廉必须在40岁以上。但又规定:“其有茂才异行,不拘此例”,就是对有特殊才干者,可以放宽限制。上述规定,源于尚书令左雄的意见。左雄在关于察举改制的建议中提出限40以上,但对于“有颜回、子奇之类,不拘年龄”,即学识、才干特别高的人,年龄不受限制。朝中有人反对左雄的意见,但顺帝十分支持左雄的改革,最终颁布诏令。其实以上的规定也不尽然。如在征诏博士人才时,年龄限制则为50以上,原因是中了博士,可出任高官,汉朝政府可能认为被举的人太年轻,难以胜任高官职务。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戴凭便是其中一例。

bulb

颜回、子奇

颜回,字子渊,鲁人,学识渊博。他与父亲颜路同拜孔子门下,为孔门弟子中著名的父子档。在孔子所有弟子中,孔子最器重颜回,寄望颜回可以继其志业,可惜颜回英年早逝,死于孔子之前,令孔子甚为伤心。子奇,战国时齐国人。18岁时奉命治理东阿一地。东阿一地甚多年老之辈。子奇赈济贫穷及改善农业,令东阿得到改善,后更打败入侵的魏兵。

bulb

戴凭

戴凭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天才少年。《后汉书》说戴凭“习《京氏易》(这里指《易经》,汉代流行不同解经家,他们对不同的儒家经典有其不同的解说,即“私人传经”),年十六,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小小年纪不但中了通晓经学的“明经”科,还被征为博士,出任“郎中”(汉代“郎中”为郎中令的属官,二千石,即月俸120斛米)一职,实属罕见。

到质帝(公元145—146年)时,又令郡国举明经之士,年龄限制在50以上,70以下。东汉时期对被举者年龄的限制,普遍偏高,这并不一定是好现象,因为此举无疑是压抑了青年才俊的仕途。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