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徽剧

20506ph031
20506ph031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曾赋诗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称新安的徽州,自宋代就因其文化昌盛,被誉为“文化之邦”。在这方水土上,她不仅孕育出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派建筑等灿烂文明,同时,这里还产生了戏曲声腔──“徽州腔”。“徽州腔”与“青阳腔”合流后,曾风靡一时,并博得了“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的称誉。徽剧作为一种徽州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断渗透于徽文化之中。

 

“徽剧”形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了,是一个从深厚的徽文化沃土中生长而又搏击风浪、称胜剧坛的戏曲剧种。“徽剧”之名,是在1956年“安徽省徽剧团”成立时始用,并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人(主要是徽商)之班”引入明代四大声腔:余姚、海盐、弋阳、昆曲。而当以上四大声腔在徽班(包括民间班社)中渐变徽音,并出现了“徽州腔”、“青阳腔”等被称作“徽池雅调”的新声时,作为具有地域性的声腔“徽调”便开始出现。到了明末清初之际,尽管徽商蓄养的徽班,仍以昆曲为主,但我们不得不说“徽班”的发展促进了“徽戏”的成熟并使其成为乾隆年间的一朵戏曲奇葩。徽剧由此而传播到扬州,京都等地,并享誉天下。 没有“徽班”,难测“徽剧”何时何地产生;没有“徽剧”,“徽班”则没有艺术内涵。二者命运相共,生死相依,这是戏曲史上的独特现象。

 

徽剧中有很多剧目都是根据名著改编而来。如根据《两汉演义》改编的《追韩信》,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水淹七军》,根据《西游记》改编的《闹天宫》等。这些剧目多为徽剧艺人口头改编,一般先有演出后有剧本。徽剧从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戏、武戏两大类;从表演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历史演义、家庭伦理、才子佳人、清公案戏及神仙志怪;从声腔分为高腔(即岳西高腔和目连戏高腔在徽剧中的统称)“青阳腔”、徽昆(昆曲)、吹拨(吹腔、拨子)、皮黄(西皮、二黄)四大类。徽剧的表演艺术,既是以美的表现形式,供人欣赏娱乐和满足对文化生活的愉悦需求。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还承载着“寓教于乐”的功能,使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教益中,受到熏陶与启迪。当年徽班演出《清风亭》一剧时,观众见张继保做官以后,竟然不认千辛万苦抚养他的张元秀夫妇时,无不切齿、骂声四起。后来演到张继保遭到雷击毙命时,观者无不叫好,拍手称快。甚至演完之后,人们依然还沉浸在极大的憎恨情绪中。可见,这些故事都寄托着人民大众的道德理想。徽剧表演艺术,是在继承宋元南戏和青阳腔遗产的基础上,又汇集融合了弋阳腔、昆曲、秦腔等古老剧种的优点,并全面吸收了目连戏艺术中的武打技艺发展起来的。其艺术特点主要有舞台表演动作性强,武艺突出、惊险逼真,讲究表情、重神似,群歌齐舞、重排场。这些艺术特点决定了徽剧必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形态。徽剧剧目的艺术特色是以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序为核心,无不讲求对于精湛技艺的体现。譬如《贵妃醉酒》中以 “卧鱼”、“醉步”、“下腰”等技巧表现了杨贵妃的醉态;《临江会》中以“翻高台”等特技表现了周瑜的狂态。这些具有高度写意性与技艺性的表演,都体现了徽剧的艺术感染力。

 

近年经搜集整理及老艺人回忆抄写徽剧剧目约有一千余出。徽剧演出剧目,因为面向下层社会,一般唱词生动、语言质朴,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与生活气息。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