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瓷器是怎样出现的?

0817ph007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宋代耀州窑刻花瓷砵
0817ph007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对于掌握制陶技术与生产陶器都是独立发明的,发展时间上也相差不远。至于瓷器则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比国外出现早1500年以上,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之一。制瓷工艺是由制陶工艺发展而来,瓷器不同于陶器之处首先表现在原料上。制瓷主要采用瓷土或高岭土,瓷土中高熔点的氧化铝、氧化硅含量明显地高于一般陶土。此外,瓷土中相应低熔点的氧化钾钠等化合物含量要比陶土低;第二点是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应在1200℃左右,胎质才能烧结致密,吸水率低,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金石声;第三是瓷器表面大多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璃釉,胎釉结合牢固。所谓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

 

古陶瓷专家科学测试了数十件从商代到春秋战国年间出土的青釉器,他们发现这些青釉器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因此定义这些青釉器为原始瓷器。据考古发现,某些印纹硬陶常与原始瓷器同时出土,或什至在同一窑址发现。专家检测后发现,印纹硬陶在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方面都介于陶器与原始瓷器之间。由此推断,原始瓷器是在印纹硬陶工艺中孕育发展起来。

 

最早的商代原始瓷器大多呈青色,这是因为釉料中含有少量氧化铁在还原状况中烧成。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金属氧化物能呈现不同颜色,而且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及烧成条件的控制会得到不同呈色效果。积累的经验促使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含铁、铜、钴、锰等氧化物原料来制成各种颜色釉。随着颜色釉的发展,才出现了绚丽多彩的瓷器。

 

发明釉下彩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成就。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南京三国(吴)墓葬出土的一件青釉褐彩罐是现存最早的釉下彩瓷器。后来,唐代湖南长沙的铜官窑进一步开发这技术,用铁、铜两种色料烧成釉下褐彩和绿彩的瓷器。这表明釉下彩技术已为当时制瓷工匠所重视。釉下彩瓷器是指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再上釉,然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瓷器品种。釉下彩瓷器的特点在于彩在釉下,故能经久不变,用手抚之光滑平整。釉色透彻明快,雅丽夺目,无铅无毒,因此深受人们喜爱。釉下彩瓷在元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釉下三彩和釉下五彩瓷器等,都是釉下彩瓷器的代表产品。它与釉上彩瓷共同组成瓷器艳丽多姿的艺术天地。

 

在唐代,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瓷器生产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即后人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南方许多瓷窑以烧青瓷为主,北方的窑场主要烧白瓷。当时,这种界定也不是绝对的,南方的窑场还烧黑瓷和花瓷,北方的一些瓷窑也兼烧青瓷、黑瓷及花瓷。越窑青瓷代表南方青瓷的一流水准,邢窑白瓷展现了北方白瓷的最高成就。

 

据文献记载,秘色瓷“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故可能是越瓷中釉色较美较特殊的一种。秘色瓷中还有“金扣瓷器”、“银扣瓷器”等,这表明秘色瓷有着多样化的装饰。考古工作者于1987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塔基地宫中,发现了《衣物帐》中所记载的数件秘色粹瓷,从此人们总算认识了秘色瓷的真面目──其实它就是精美青瓷的一种。

0817ph008
秘色瓷碗
0817ph008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0月2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