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瓷器是怎樣出現的?

0817ph007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宋代耀州窯刻花瓷砵
0817ph007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對於掌握製陶技術與生產陶器都是獨立發明的,發展時間上也相差不遠。至於瓷器則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明,比國外出現早1500年以上,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歷史遺產之一。製瓷工藝是由製陶工藝發展而來,瓷器不同於陶器之處首先表現在原料上。製瓷主要採用瓷土或高嶺土,瓷土中高熔點的氧化鋁、氧化硅含量明顯地高於一般陶土。此外,瓷土中相應低熔點的氧化鉀鈉等化合物含量要比陶土低;第二點是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應在1200℃左右,胎質才能燒結緻密,吸水率低,敲擊時會發出清脆的金石聲;第三是瓷器表面大多施有高溫下燒成的玻璃釉,胎釉結合牢固。所謂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

 

古陶瓷專家科學測試了數十件從商代到春秋戰國年間出土的青釉器,他們發現這些青釉器具備了瓷器的基本條件,因此定義這些青釉器為原始瓷器。據考古發現,某些印紋硬陶常與原始瓷器同時出土,或甚至在同一窯址發現。專家檢測後發現,印紋硬陶在化學成分和顯微結構方面都介於陶器與原始瓷器之間。由此推斷,原始瓷器是在印紋硬陶工藝中孕育發展起來。

 

最早的商代原始瓷器大多呈青色,這是因為釉料中含有少量氧化鐵在還原狀況中燒成。在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不同金屬氧化物能呈現不同顏色,而且金屬氧化物的含量及燒成條件的控制會得到不同呈色效果。積累的經驗促使人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含鐵、銅、鈷、錳等氧化物原料來製成各種顏色釉。隨着顏色釉的發展,才出現了絢麗多彩的瓷器。

 

發明釉下彩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大成就。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在南京三國(吳)墓葬出土的一件青釉褐彩罐是現存最早的釉下彩瓷器。後來,唐代湖南長沙的銅官窯進一步開發這技術,用鐵、銅兩種色料燒成釉下褐彩和綠彩的瓷器。這表明釉下彩技術已為當時製瓷工匠所重視。釉下彩瓷器是指在成型的胎體上,用色料繪畫,再上釉,然後在高溫中一次燒成的瓷器品種。釉下彩瓷器的特點在於彩在釉下,故能經久不變,用手撫之光滑平整。釉色透徹明快,雅麗奪目,無鉛無毒,因此深受人們喜愛。釉下彩瓷在元代以後得到迅速發展,青花瓷器、釉裏紅瓷器、釉下三彩和釉下五彩瓷器等,都是釉下彩瓷器的代表產品。它與釉上彩瓷共同組成瓷器豔麗多姿的藝術天地。

 

在唐代,由於不同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的差異,瓷器生產出現了不同風格的瓷窯體系,即後人用「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瓷業的特點。南方許多瓷窯以燒青瓷為主,北方的窯場主要燒白瓷。當時,這種界定也不是絕對的,南方的窯場還燒黑瓷和花瓷,北方的一些瓷窯也兼燒青瓷、黑瓷及花瓷。越窯青瓷代表南方青瓷的一流水準,邢窯白瓷展現了北方白瓷的最高成就。

 

據文獻記載,秘色瓷「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故可能是越瓷中釉色較美較特殊的一種。秘色瓷中還有「金扣瓷器」、「銀扣瓷器」等,這表明秘色瓷有着多樣化的裝飾。考古工作者於1987年在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的塔基地宮中,發現了《衣物帳》中所記載的數件秘色粹瓷,從此人們總算認識了秘色瓷的真面目──其實它就是精美青瓷的一種。

0817ph008
秘色瓷碗
0817ph008
Last updated:
2019-10-2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