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隋唐难忘的盛世乐舞

0507ph008
唐代石刻《胡旋舞》图
0507ph008

公元581年,隋代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隋文帝为了显示自己统一国家的功绩和国力强盛,于开皇初年(公元581-585年)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各族及部分外国乐舞,制订《七部乐》,后来发展成《九部乐》,使宫廷燕乐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唐代的舞蹈艺术也得到高度发展。唐代宫廷设置的各种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太常寺,集中了大批各民族的民间艺人,使唐代舞蹈、音乐成为吸收异族文化精华的载体,反映出唐人自信而又宽怀的恢宏气量。“坐部伎”和“立部伎”这些宫廷燕乐,都是吸收了各民族乐舞而创制的新型乐舞节目,在内容上都是歌功颂德。

bulb

坐部伎与立部伎

隋唐舞蹈中,堂上坐奏的叫“坐部伎”,在室内厅堂演出,表演人数由3至12人不等,其舞蹈较细致,着重艺术性。堂下站立演奏的叫“立部伎”,在室外广场或庭院演出,规模大,表演人数多至180人,少者也有64人,其舞讲究排场,气势宏伟,内容通常带政治性。

唐代的乐舞活动也渗透于社会各阶层,上至宫廷,下至庶民百姓,在节庆和宴饮中,乐舞表演是不可或缺。这些在一般宴会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动作特征和风格,可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是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软舞”则舞姿优美柔婉,节奏舒缓。

0507ph006
敦煌莫高窟初唐时期壁画《乐舞图》
0507ph006

唐代的舞蹈尚有由乐器演奏、舞蹈和歌唱组成的多段体乐舞套曲──歌舞大曲,如《霓裳羽衣舞》。此外,民间还有一些带故事情节、有人物角色的歌舞戏,如《踏谣娘》等。隋唐宫廷燕(宴)乐,用于朝会大典。隋统一全国后,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各族及部分外国乐舞,制订《七部乐》:一、《国伎》;二、《清商伎》;三、《高丽伎》;四、《天竺伎》;五、《安国伎》;六、《龟兹伎》;七、《文康伎》,即《礼毕》。隋大业中(公元605-608年间),增《康国伎》和《疏勒伎》,同时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遂成《九部乐》。

0507ph007
杨贵妃舞蹈图(明刻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插图)
0507ph007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是唐玄宗李隆基部分吸收了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印度《婆罗门曲》编创的。作者力图描绘虚幻中的仙境。刘禹锡诗有:“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句。此外,也有唐明皇游月宫作《霓裳羽衣》的传说。此舞以杨贵妃(玉环)表演最著名。她曾自夸说:“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

 

胡旋舞是唐代著名健舞,原为中亚一带的民间舞。唐有“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之说。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均有《康国乐》部,“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舞蹈伴奏以鼓为主。舞蹈特点是快速连续的多圈旋转。唐诗描写该舞旋转美姿如回雪飘飖,似蓬草飞转,像羊角旋风,若奔车轮盘。纵横腾踏应弦鼓,千匝万转不停歇。旋转舞动之急速,致使观众难分背与面。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0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