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隋唐難忘的盛世樂舞

0507ph008
唐代石刻《胡旋舞》圖
0507ph008

公元581年,隋代統一中國,結束了長期戰亂的局面。隋文帝為了顯示自己統一國家的功績和國力強盛,於開皇初年(公元581-585年)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各族及部分外國樂舞,制訂《七部樂》,後來發展成《九部樂》,使宮廷燕樂得到空前發展。

 

唐代是中國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唐代的舞蹈藝術也得到高度發展。唐代宮廷設置的各種樂舞機構,如教坊、梨園、太常寺,集中了大批各民族的民間藝人,使唐代舞蹈、音樂成為吸收異族文化精華的載體,反映出唐人自信而又寬懷的恢宏氣量。「坐部伎」和「立部伎」這些宮廷燕樂,都是吸收了各民族樂舞而創製的新型樂舞節目,在內容上都是歌功頌德。

bulb

坐部伎與立部伎

隋唐舞蹈中,堂上坐奏的叫「坐部伎」,在室內廳堂演出,表演人數由3至12人不等,其舞蹈較細緻,着重藝術性。堂下站立演奏的叫「立部伎」,在室外廣場或庭院演出,規模大,表演人數多至180人,少者也有64人,其舞講究排場,氣勢宏偉,內容通常帶政治性。

唐代的樂舞活動也滲透於社會各階層,上至宮廷,下至庶民百姓,在節慶和宴飲中,樂舞表演是不可或缺。這些在一般宴會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動作特徵和風格,可分為「健舞」和「軟舞」。「健舞」是指那些舞蹈動作風格健朗、豪爽的樂舞,「軟舞」則舞姿優美柔婉,節奏舒緩。

0507ph006
敦煌莫高窟初唐時期壁畫《樂舞圖》
0507ph006

唐代的舞蹈尚有由樂器演奏、舞蹈和歌唱組成的多段體樂舞套曲──歌舞大曲,如《霓裳羽衣舞》。此外,民間還有一些帶故事情節、有人物角色的歌舞戲,如《踏謠娘》等。隋唐宮廷燕(宴)樂,用於朝會大典。隋統一全國後,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各族及部分外國樂舞,制訂《七部樂》:一、《國伎》;二、《清商伎》;三、《高麗伎》;四、《天竺伎》;五、《安國伎》;六、《龜茲伎》;七、《文康伎》,即《禮畢》。隋大業中(公元605-608年間),增《康國伎》和《疏勒伎》,同時將《清商伎》列為首部,改《國伎》為《西涼伎》,遂成《九部樂》。

0507ph007
楊貴妃舞蹈圖(明刻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插圖)
0507ph007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是唐玄宗李隆基部分吸收了西涼節度使楊敬述所獻印度《婆羅門曲》編創的。作者力圖描繪虛幻中的仙境。劉禹錫詩有:「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句。此外,也有唐明皇遊月宮作《霓裳羽衣》的傳說。此舞以楊貴妃(玉環)表演最著名。她曾自誇說:「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形式有獨舞、雙人舞及群舞。

 

胡旋舞是唐代著名健舞,原為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唐有「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亞撒馬爾罕一帶)」之說。隋、唐《九部樂》、《十部樂》中均有《康國樂》部,「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舞蹈伴奏以鼓為主。舞蹈特點是快速連續的多圈旋轉。唐詩描寫該舞旋轉美姿如回雪飄颻,似蓬草飛轉,像羊角旋風,若奔車輪盤。縱橫騰踏應弦鼓,千匝萬轉不停歇。旋轉舞動之急速,致使觀眾難分背與面。

Author:
Last updated:
2019-10-0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