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民居

1304ph066
1304ph066

民居是指民众的居住建筑。住”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需求之一,所以民居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要解决住的问题,所以民居又是数量最多、最普及的建筑类型。综观中国民居的历史,要从原始社会先民们如何建造居室开始,这要从人类居住遗址的考古发掘、传说故事、文献记载到实物存留,作出全面的审视。

 

早期人类为了方便出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渐改向上升至地表,而高处的巢居则降低至接近地面。前者形成半地下的木骨泥墙建筑,后者形成干栏式房屋。在人们共同狩猎与耕作中,逐渐形成了聚族而居,单体的住房聚合为村落,近年考古方面已发掘出多处有一定规模的原始社会民居聚落,例如陕西西安半坡村及临潼姜寨遗址。姜寨是距今五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有五座大房子,并各有若干小房子环绕,五座大房子共同面向一个广场,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环境写照。

 

有关夏商时代的居住建筑,重要考古所得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和殷墟,不过所获多是宫殿、墓葬等,一般平民仍住在地穴里。在四川成都十二桥则出土了一处干栏式建筑遗址。周代实行礼制,建筑平面表现为方正,前堂后寝,左右对称,有中轴线等等。在陕西扶风凤雏村出土的“中国第一四合院”,虽然并非住宅,但可以显示在西周时期,中国建筑的庭院式布局已十分成熟。

 

虽然至今仍没有发现战国时代民居遗址,但文献上有关民居的名词已很多,如门、墙、户、牖、塾、中庭、室、寝等,出土墓葬中的棺椁、榫卯的精细程度,已跟今天相差无几。

 

中国民居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民居类型。这些因素可归纳为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两大类。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意识、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以社会意识为例,传统中国是一个长期以宗法制度为主的社会,而维系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正是儒家伦理道德学说。这种学说提倡长幼有序、兄弟和睦、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等道德观念,崇尚数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这种宗法制度和道德观念,对民居的平面布局、房间构成和规模大小,均有着深刻影响。而作为中国北方民居典型代表的四合院,就最能体现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材料资源等,这对民居形式也产生很大影响。例如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量少,树木稀疏,生活于当地的人因地制宜,开挖黄土窑洞居住,既节省木材,也不怕雨水多而构成的威胁。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