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大学

1106phn001_01
1106phn001_01

中国现代大学是在清末西学东渐和废除科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太学、国子监、书院没有实质联系。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是现代大学的萌芽时期,奕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为适应现实需要,陆续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等洋务学堂。这些新式专门学校传授西方的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及军事技术,培养西学专门人才,是近代大学的前身,近代中国正式的大学以京师大学堂的创立为开端,后改名为北京大学,迄今已逾百年。

 

晚清时期,国内掀起变法救亡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力求变革。在变法浪潮的推动下,近代新式大学应运而生,光绪诏令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负责筹办京师大学堂。梁启超拟定有关章程,采纳近代西方大学的课程模式。

 

1898年底,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因受变法失败影响,大学堂实际仅设诗、书、易、礼四堂,春秋二堂,学生不及百人。许景澄、丁韪良分别被聘为中文、西文总教习。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学堂停废,至1902年京师大学堂复办,其后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分科大学,开设除医学以外的7门学科。京师大学堂在1912年中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1916年底,蔡元培任校长,推行学术自由,相容并包”的方针。

 

从1905年废除科举教育体制,到1922年新学制的实施,中国逐步建立一套适应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大学体制。随着中华民国成立,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起草一系列教育法令和法规,推动大学改革,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大学教育体制,大学的数量与类型不断增加,大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更新,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管理职能扩大。在招生与就业体制上,由高校自行举办招生考试,择优录取学生;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在教学管理方面,引入西方班级授课制,参照近代课程标准,实行选科制与学分制。

 

在1912至1927年,各类大学的数量增长较快。1917年全国有私立大学7所,1925年增至25所。除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外,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国立东南大学。此后各地陆续成立交通大学、暨南商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广东大学(1926年改名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至1927年,全国共有大学52所。

 

民国初年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7科,以文理为主;凡文理二科并设,或文科兼法商二科者,或理科兼医、农、工三科、二科或一科者,才能称大学。1917年开始允许设立单科大学;1929年《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颁布后,重新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商、工、农、医8个学院,具备3学院以上者,可称为大学;3学院中至少含有理学院或工、农、医各学院之一种。

 

民国时期大学培养出众多高质量的人才,如理论物理学家王竹溪、彭桓武;核物理学家施士元、王淦昌、钱三强;力学家林家翘、钱伟长;光学家周同庆、王大珩;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数学家陈省身;考古学家夏鼐;历史学家吴晗、何炳棣;文学家钱钟书、朱自清、曹禺;哲学、史学及语言学大师季羡林;语言学家王力;社会学家费孝通;外交家乔冠华等。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0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