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的大学教学体制

1106ph033
南京大学毕业生
1106ph033

清末学堂教师分为正教员和副教员两种,大学堂正教员任职资格须是通儒院研究毕业,或留学外洋大学毕业,并取得文凭;副教员须是大学堂分科毕业考列优等,或留学外洋取得大学毕业文凭。民国初年,将正教员、副教员改成教授、助教授,大学各科教学设讲座,由教授主讲;教授不足时,得使助教授或讲师担任主讲。大学的“科”下设“门”(相当于后来的“系” ),“门”下有“类”(相当于后来的“专业” )。在学生管理方面,大学制定入学注册、学业考试(分为学期、学年、毕业考试三种)、操行评定等一系列管理规范。清末及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实行专门以上学校毕业复试、学业竞试,由教育部(学部)统一考试。

bulb

学业竞试

为鼓励高校学生的学业研究,提高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1941至1945年,国民政府对其辖区内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等高校分类举办6届学业竞试。这种考试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如第三届学业竞试,西南联大学生杨振宁获乙类竞试理学院物理系第一名。

1106ph032
海南大学美术系学生正在上油画课
1106ph032

选科制与学分制

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废除文、理、法3科建制,改门为系,全校共设14个系。这是近代学科体制上的重大改革。同时,为了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率先废除行之多年的年级制,推行选科制。规定本科学生学满80个单位,预科学生学完40个单位即可毕业。本科生应修课程中,一半为必修课,一半为选修课(1921年改为2/3是必修课,1/3是选修课,且学生所选的学科须经教员审定);既可选修本系课程,又可选修外系课程。预科生应修课程中,3/4为必修课。此后不久,这一教学管理制度在全国高校推广,并演化为学年学分制。

bulb

单位

每周一学时,学完全年为一单位,类似于后来的学分。

五十年代,国内大学强调教学管理统一计划,实行学年学时制;基本上不允许学生转学、转系、转专业。自1978年开始,北京航空学院、浙江大学等校实行学分制。至九十年代初,全国1/3的高校已实行各种模式的学分制,主要包括:学年学分制、复合学分制、全面加强学分制、绩点学分制等。进入二十一世纪,学分制管理模式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居主导地位。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0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