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武则天如何踏出政坛第一步?

0109phn003_01
武则天画像(视觉中国)
0109phn003_01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得了重病,《通鉴》记载:高宗“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武则天自此参与朝政。但遭宰相上官丁反对。《旧唐书》记载,上官丁“狻恃才任势”,为维护既得利益,上官指使同党捏造武后罪名,想激怒高宗,废武后,最终反被指控为与太子燕王李忠谋反而被诛杀。

0109ph009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0109ph009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十二月,武则天上奏治理国家的十二条意见,这是武则天第一次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史称“建言十二事”。即:

1、发展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

2、京师附近的百姓免除租税和徭役;

3、停止对外用兵,以道德教化天下;

4、普天下无分南北,不论宫内宫外一律禁止浮华淫巧;

5、避免大兴土木,节省开支和劳动力;

6、广开言路;

7、杜绝谗言;

8、王公以下都要学习《老子》;

9、父在母亡,为母守孝三年;

10、上元元年以前,因功授予勋官、已发给证书的人,无须再进行追查考核;

11、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禄;

12、文武百官任职已久,才能高而职位低的,可以晋升。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死于洛阳宫之贞观殿,享年56岁。遗诏是:“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几天后,武则天第三个儿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时年28岁。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李显在位仅两个月,便为武则天所废。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六日中宗被废之后,武则天的小儿子豫王李旦继位,是为睿宗,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睿宗当傀儡。

0109phn006_01
唐高宗葬于乾陵(视觉中国)
0109phn006_01

武则天临朝称制,已抑制不住政治野心。她在《改元光宅赦文》中表示,自己要励精为政,使国泰民安,以不负高宗重托。她实施多项改革:一,广开言路。《通鉴》记: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二月,武则天下制:“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击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二,扩大仕途。“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三,注重吏治。武则天亲自撰写《臣轨》,从十个方面要求臣下:1、同体;2、至忠;3、守道;4、公正;5、匡谏;6、诚信;7、慎密;8、廉洁;9、良将;10、利人。要求臣下德才兼备,忠君爱民。

0109ph010
武则天扶植新贵
0109ph010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中旬,武则天同意侄子武承嗣的建议,追尊其祖先为王,立武氏七庙。因传统只有天子才建七庙,故宰相裴炎反对,并提出:“独不见吕氏之败乎!”以西汉吕后专权失败相告诫。这时眉州刺史英公徐敬业和几个因事被贬、被免官的失意官僚,看到唐宗室人人自危,官僚中也有人对武则天不满,便集合到扬州,阴谋乘机作乱。其党监御史裴炎外甥魏思温,利用出使江都的机会,囚禁扬州长史,控制了扬州城。他们以恢复庐陵王李显皇帝为辞,举兵叛乱。武则天问计于裴炎,裴炎回答说: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武则天一面将裴炎下狱,斩于都亭;一面调动三十万大军,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压平了徐敬业的叛乱。

 

武则天要走向皇位,必须要有一定的部署。除了要剪除异己,兴起酷吏来铲除政敌外,还诛杀李氏皇室。此外,又改革科举,以打击政敌,逐渐获得广大地主官僚的支持。有了人和,还需要天意。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承嗣宣称在洛河发现“洛书”。武则天大喜,命此石为“宝图”,并亲拜洛水,又在神都洛阳举行浩大受图仪式,以表明老天爷同意她做皇帝。

 

武则天要从皇太后之位走向皇位,还需要铲除异己,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酷吏。先后诛杀了唐宗贵戚数百人、大臣数百家。后人由此有评武则天为暴君,但其实酷吏只是武则天走向皇位的重要工具,当她的皇位稳定以后,便坚决把这些酷吏除去。除了酷刑,她亦利用各种庆典给官吏提级、赐勋,给高官子弟官职,亦让九品以上的官吏和普通老百姓自我推荐,他们只要考试合格,便立即加以任用,甚至告密也往往可以得官。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10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