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包公如何踏上仕途?

0110phn001_01
包拯画像(视觉中国)
0110phn001_01

史书记载,包拯“生于草茅,早从宦学”,意思是说他生于乡村农家,但很早就开始研读如何做官的经书。包拯出身寒微,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才正式出山,当了知县这样的小官。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包拯的父母是农民,以耕作为生,对子女有很高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包拯五岁开始识字,十三岁读完四书五经。农忙时,他帮助父母下田做农活,农闲时,就寄居在城南的一座古庙,埋头钻研学问。他对儒家治国安邦的思想和历代清官贤臣的事迹最有兴趣,常常一卷在手,废寝忘食,三更灯火五更鸡,从来不知疲倦。十年寒窗苦读,到二十八岁去考进士时,他已经是一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学者。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二十八岁,考中了进士。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陪审员,级别很低。接着,又任命他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意随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弃官职,留在家里,侍候父母。后来,朝廷又委派他到家乡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负责管理税收钱粮,这一回,包拯去赴任了,但是因为实在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只坚持了几个月就打道回府了。

 

父母相继去世之后,包拯才离开乡村,前往京城等候授予新的官职。他住在小客栈里,夜晚守灯苦读,写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大意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秀挺的木材应该做房屋的栋梁,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去做铁,我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

0110ph001
包拯在端州游七星岩题刻
0110ph001

景佑三年(1036年),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在那里,他公正地断了好多积案,博得了清官的好名声。这是包拯任天长知县时的一例判案:一天,一个农民忽然发现他家养的一条牛嘴里流血,掰开牛嘴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牛舌头被割了。他又气又恨,一路骂骂咧咧地告到县衙来。包拯看了农民的状词,立即断定此事必是仇人干的。他对告状的农民说,你回家后,把牛宰了,拿到集上去卖肉。农民说,私宰耕牛犯法,小人不敢。包拯说,你别怕,尽管大胆地去卖。第二日天刚亮,就有人闯到县衙公堂上告状,说是有人私宰了耕牛。包拯一听,怒喝道:“你偷割了人家的牛舌头,还来恶人先告状!拿下!”一审,此人果然是那农民的仇人,吓得要命,一五一十地交待了作案的经过。不久,包拯升任端州(今广东高要)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和湖笔、徽墨、宣纸一道,并称“文房四宝”中的绝品。以往在端州任职的知州,总要在上贡朝廷的端砚数目之外,再多加几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习,决不多收一块。离任时,就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

 

后来,包拯升任,离开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峡口遇到一阵奇怪的大风雨,他亲自下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了一块端砚,这是当地百姓悄悄送给他的。包拯一言不发,将那块名贵的端砚丢入江心。民间传说,那里有一个名叫“墨砚沙”的沙洲,就是当年包公掷端砚的遗迹。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10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