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徐志摩文字中的灵魂何在?

0429phn006_01
杭州徐志摩纪念馆展品(视觉中国)
0429phn006_01

徐志摩的《印度洋上的秋思》写中秋时节行船印度洋上的思绪,把秋景渲染成一种凄清的幽美,似一首温婉轻柔的小夜曲,在稍显灰色的音调下,笼上一层淡淡悲哀的雾霭。情感真切,想像绮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且枝蔓横生,意蕴繁杂。徐志摩用了多么美妙的文字把一海银波上的圆月描画到了极致,在月的芳容、音调、嫩色和媚态里,又寻出了悱怨沉郁的愁绪。亦怨亦慕,缱绻流转,如梦如幻,自始至终流贯着一股内在的音乐旋律。全文把诗的想像、画的色彩和乐的韵律和谐地揉织在一起。

0429ph023
早年徐志摩
0429ph023

《天目山中笔记》开篇即以空灵的笔调一下子呈现出佛禅的自然境界:清净的山中,庙宇藏在蓊郁的松林间,自然清幽的鸣籁摇人入梦,透过一扇小窗,就可接受自然的变幻。内心自在、满足的情感从这里散发出去,人从实在的境界超入妙空,与自然相融相谐。徐志摩称得上云、月、星、风之子,那里是他性灵的泉源和归巢。但有趣的是,他偏从这超然物外的佛境中寻出一尘缘未绝的和尚,借以抒发向往宁静淡泊、闲适超然生活的心境,自然是他厌恶尘世磨折的反射。

 

《我所知道的康桥》该是最能完美体现徐志摩潇洒飘逸、浓丽秀美风格的抒情写景散文。他以浓情之笔,把富有田园情调的康桥写绝了,他的性灵何尝不是调谐在油画般的康桥美景和赋予他灵性的康河星光与波光的默契里。人生的痛苦感受分明可以在康桥自然的音籁中消融了。“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徐志摩与康桥已经成了一个生命的整体,他把康桥当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又似热恋的情人,愿将心底的话儿和深厚的爱恋向她诉说。

0429ph024
在北大任教时的徐志摩
0429ph024

徐志摩以为,人类浑朴的天真就像含羞草似的娇羞,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它的姿态是自然的,生活是无阻碍的。所以,他始终强调绝对孤独地在自然里迷醉性灵的快乐。他说,孤独之于创造性的头脑,犹如春风之于色彩斑斓的混沌万物。它们本质上并不相同,却以各自的方式使头脑和万物最具活力,充满了生命的朝气。深刻的孤独中产生的思想,就像阳光照在一颗多棱的宝石上,灵魂的奥秘瞬间即以可感觉的形式,呈现出难以想像的壮丽。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6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