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陶渊明的诗酒人生

0406ph001
陶渊明
0406ph001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他是东晋、刘宋交替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当时他的家境日益贫困,但还维持着一般中小地主的生活。家乡周围庐山、彭蠡湖(今鄱阳湖)的秀美景色,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bulb

刘宋

南北朝时南方的政权,由刘裕在公元420年建立。公元479年被大臣萧道成篡位而亡国。

陶渊明早年对于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抱着建立功业的梦想。他的抱负很大,希望将来能把社会治理得像尧舜盛世一样。但黑暗的现实未能让他实现理想,于是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这个矛盾贯穿着他的一生,既表现为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也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

 

为了建功立业和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陶渊明在29岁时开始做江州祭酒,但很快就感到厌恶而辞职回家。在公元398年第二次出仕,当上了桓玄的幕僚。桓玄是野心勃勃的将领,准备夺取东晋的政权。陶渊明发现他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又憎恶他的篡弑阴谋。同年冬天,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去世,他便按照古代的规矩辞官回乡居丧,从此在家乡隐居了三年。这时期他的心情很愉快,写了不少诗。

bulb

祭酒

古代的官职,负责礼教的教育工作。

陶渊明居丧期间,政局发生了剧变。公元402年,桓玄举兵作乱,并在次年篡夺帝位。公元404年,刘裕起兵平定桓玄的叛乱,掌握了国家大权。刘裕给东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刘裕的参军。这次出仕,陶渊明并没有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现在暂且任凭时运变化,将来还是打算功成身退,像汉代的班超一样,可见他作了再次归隐的准备。这时刘裕正忙于讨伐桓玄的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公元405年),他便改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辞去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在此以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角色中做选择,心情很矛盾。这以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对统治者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刘宋时,名将檀道济亲自到他家看望他,这时陶渊明已经饿了好几天,起床都困难了。公元427年秋,陶渊明生了重病,大概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九月写了三首《挽歌诗》。两个月后,便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亲友们以简单朴素的仪式安葬了他,并赠以“靖节先生”的称号,后人也用“陶靖节”来称呼他。

bulb

刘裕

刘裕(公元356—422年),字德舆。他原为东晋将领,曾平定桓玄之乱及两次北伐中原。公元420年,他篡晋建立“刘宋”政权,是为宋武帝。

bulb

参军

古代的地方官,辅佐地方长官处理军务。

bulb

檀道济

刘宋时名将,勇猛善战,多次击败强敌北魏。可是宋文帝妒忌他的威望,在公元436年无辜杀害了他,他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这就是成语“自毁长城”的由来。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1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