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在生前创建了丰功伟业,死后又以自己的政治理论和个人形象影响了后世。这样的君王,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而在太宗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他的纳谏行为,现今仍为不少政治家所推崇。
唐太宗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可见太宗对自己的武功治绩,曾经有过骄傲自满的心态。
其实,太宗所说的削平群雄,大定天下,自然是他的伟大功绩。而安定国内形势,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并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繁荣学术和文化,这才是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的主要功业。
不过,到贞观中晚年,唐太宗自认为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古人,骄傲自满的情绪因而大大地滋长,不再鼓励臣下对自己提出意见,臣下提出意见后,接受时多少也有些勉强,个人享受的贪欲方面也与日俱增。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但是总的说来,在贪欲和享乐方面,太宗还能注意到不超出人民所能负担的限度。
历史上对唐太宗的评价,从唐代的吴兢,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到元代的戈直,乃至明朝的明宪宗,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唐代的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