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渊受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负责镇压山西一带的人民起义军。十六岁的李世民也跟着父亲到了太原。这一年恰好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遂令各地募兵前来救援,李世民应募从军,参加了救援隋炀帝的战役。第二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
隋末起义军领袖甄翟儿率领起义军二万余人进入西河郡(今山西汾阳),逼近太原。李渊统步骑五六千人南下镇压,相遇于雀鼠谷口。李渊率领轻骑数百突袭,取得了胜利。李世民也参加了这次战役。这时候,隋王朝已经土崩瓦解,隋的军队分别被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瓦岗军和江淮的杜伏威军分割包围,沦为几个孤立的据点。久蓄取代隋朝之心的李渊见时机成熟,积极准备起兵。李世民也担负了联络地方豪杰,以及掌握招募新军队的工作。李渊又派晋阳令刘文静出使突厥,向始毕可汗称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解除了后顾之忧。
李世民在太原追随父亲李渊起兵,建立唐朝以后,被封为秦王。当时全国正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李世民率领军队东征西讨,消灭了盘据各地的武装力量,为重新统一全国立下了卓越战功。
在经历多场战争中,李世民学会了指挥作战。他善于分析敌我双方形势,注意双方的优势和弱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作战计划。在指挥作战时,能果断地抓住战争时机,集中主力,发动攻击。他很注意调查、研究,以掌握敌人的具体情况。在每次战斗前和战斗中,他都会亲自带领少数精骑,深入侦察对方。在战争过程中,李世民还善于集思广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注意发挥将领的作用,他亦总是身先士卒,冒着生命危险亲自率领部队乘胜追击溃逃的敌人。
李世民很善于运用骑兵去完成各项战争任务。他曾经说过:“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在战争中,李世民锻炼出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成为一个智勇兼备的统帅。他的军事才能,在日后的“玄武门之变”中,更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