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以俄为师”的浪潮

30040ph020
卡尔‧马克思
30040ph020

中俄的文化交流至二十世纪进入极盛时期。前半世纪是中国人向往和引进俄苏文化,尤其是马列的革命思想。此外,俄国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以俄为师”的浪潮,中俄之间开始了以新文化为内容的交流。

 

俄国十月革命后,1918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胜利,指出:“因为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了一个大希望。”电文在中国报刊披露了列宁的名字。同年,上海大同书局的《劳动月刊》刊登《列宁传略》。从十月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计译载《伟大的创举》等列宁著作十多种。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月5日在延安成立马列学院,从1938至1942年,在延安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列宁选集》和《斯大林选集》。1949年6月成立中央俄文编译局,既译出马列著作,也培养了俄语人才。

30040ph019
孙中山
30040ph019

中俄之间开始了以新文化为内容的交流:派出留学生、记者和各方面文化人到莫斯科考察。1920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湖南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和留俄勤工俭学,一批革命青年在1921年到达苏俄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有一批青年秘密赴俄。孙中山实行“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后,又派出大批青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最早去苏俄访问的是记者瞿秋白。他1921年初到1922年底旅苏两年,实地考察了新俄罗斯的社会,采访及写作,寄回多篇通讯在《晨报》发表。三十年代起陆续有一些记者访苏。

 

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引进俄苏文学掀起过两次热潮。第一次在十月革命后,从五四运动至北伐战争。中国人对苏俄产生极大兴趣,把译介俄苏文学当作“盗天火给人类”的神圣事业。俄罗斯文学翻译的数量激增,在外国文学翻译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并居首位。这个阶段的翻译家,主要有鲁迅、瞿秋白、郭沫若、沈雁冰(茅盾)等。

30040ph021
瞿秋白
30040ph021

第二次热潮在抗日战争期间,除坚持翻译苏联文学,尤其是抗战文学外,俄罗斯古典作家的名著都出了中译本。这时期,坚持翻译苏联文学,尤其是抗战文学。在延安有柯涅楚克的剧本《前线》(萧三译)、别克的《恐惧与无畏》(愚卿译)等。此外,俄罗斯古典作家的名著都出了中译本,如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