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佛教如何融入中國文化?

1601ph024
四川大足的六道輪迴石刻
1601ph024

佛教與中國思想

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思想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在人的思維方面,傳統中國哲學思想是注重實際的,缺少辯證思維。佛教大乘般若學主張不要走極端,用中道的思維來看問題,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般若學與玄學之間相互影響,將中國哲學引向深入。

 

過去中國沒有輪迴的思想,佛教主張輪迴,並將這種思想傳入。在南北朝時,梁武帝曾經討論這問題,慧遠認為輪迴報應的主體──神識雖然無形無跡,但能感應到它的存在,所以輪迴是成立的。在中國民間,輪迴的思想影響很大。

 

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也有衝突的地方,佛教僧人要出家,受到儒家人士的指責,認為這是不孝。但是隨着佛教不斷與中國社會靠攏,調整自己的教義理論,最後走上了與儒、道二家融合的道路,最終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組成部分之一。

 

佛教與語言文字

通過佛典的翻譯,佛教語言作為外來語大規模地輸入中國。佛教中許多有新意、優美的詞彙被吸收到漢語中,豐富了中國的語言寶庫。為了更好地表達經文原意,翻譯者也創造了大量的新詞彙,大大提升了漢語的表現力,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一些成語典故,例如「盲人摸象」「井中撈月」「隔靴搔癢」等,既富教育意義,又有豐富的文學色彩,受到大眾的喜愛。

bulb

「盲人摸象」

佛經故事;幾個盲人各自撫摸大象的身體,每人都以為自己所摸到的一部分就是大象,因此各人所說不一,爭論不休。這成語比喻對事物只有片面了解,以偏概全,胡亂猜測。出自《大般涅槃經》:「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bulb

「井中撈月」

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徒勞而無功。這成語出自《摩訶僧祇律》所載: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國名伽尸,於空閒處有五百獼猴,遊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樹。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獼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

bulb

「隔靴搔癢」

指隔着靴子搔癢,是難以搔到癢處,比喻不切實際,未能掌握要點。這成語出自《景德傳燈錄》:「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初開堂有僧問。威音王已後次第相承。未審師今一會法嗣何方。師曰象骨舉手龍谿點頭。問圓明湛寂非師旨。學人因底卻不明。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

由於佛教語言的影響,中國的音韻學也得到了發展,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和平仄的系統,就是受到了佛教音韻學的影響後建立的。此外,中國僧人在翻譯外來的佛教經典時,還總結了不少心得,建立了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規定了翻譯的要求與質量。

1601ph025
敦煌壁畫
1601ph025

佛教與中國文學

佛經翻譯文學給中國古典文學帶來深遠的影響。佛經翻譯文學開創了韻文與散文結合的樸實淡雅的文風。佛教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尤其影響了詩人們的創作。教內的詩僧歷代層出不窮,教外的佛教詩歌創作也不乏人,有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等。

 

佛教與藝術

佛教繪畫結合中印傳統藝術風格,注重線條,色彩豔麗,人物造型以貴官貴嬪為範,衣飾端莊華貴。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壁畫,尤為富美。中國佛教的雕塑美術,以北魏與隋唐時代的最為精美,其中雲岡與龍門的石刻可為代表。宋、元以後,泥塑為中國佛教美術特有。中國佛塔的建築也很有特點,塔的形式多樣。

 

中國最早的佛教音樂來自西域胡人或天竺僧人傳授。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法,製作了不少佛教樂舞作品。隋代佛教音樂流行於上層貴族之中。唐代佛教音樂已能與宮廷音樂一較高低。明清時期佛事音樂成為主流,聲樂在江南,器樂在北方,佛教音樂還和當地的民間小調相結合,由此又形成了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性的音樂形式。

Last updated:
2022-05-0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