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15phw004_01
舞麒麟表演(圖片提供:葉德平)
202115phw004_01

翻開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關「麒麟」的非遺項目有兩項,一是「舞麒麟」,另一是屬於「紮作技藝」子項目的「麒麟」。前者的內容是:「麒麟分為頭及身體兩部分,由兩名表演者負責操控,跟隨音樂節拍舞動。地方群體以舞麒麟來慶祝節日、神誕、慶典或婚嫁儀式。舞麒麟可分為本地、客家及海陸豐/鶴佬三個不同傳統。」後者的內容是:「麒麟由紙紮麒麟頭及布料麒麟身組成。麒麟分為客家、海陸豐和本地三類,舞麒麟是神誕慶祝活動中的一個元素,亦是一種表演。製作工序包括紮作配件、紮架、鋪紙、裝飾配置及畫花等。」2014年,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麒麟的形象

麒麟是中國傳說的生物,與鳳、龜、龍並稱「四靈」(《禮記・禮運》)。雖然,麒麟與龍、鳳一樣,都是人們虛擬出來的瑞獸,但麒麟卻特別被賦以「仁獸」之名。

 

儒家「六經」之一的《詩經》,有一首詩,名為〈麟之趾〉,首次提及了麒麟:

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

 

〈麟之趾〉分別描述了麒麟的三個身體部分:「趾」、「定」、「角」。「趾」,即是牠的蹄;「定」,是「頂」的假借字,指是牠的額頭;「角」,即是牠頂上的角。從〈麟之趾〉對麒麟身體各個部分的描述,可以推想當時人們對麒麟的想象:牠四肢帶蹄、頂上長有角兒。雖然麒麟此時的形象仍然很模糊,但這些身體特徵卻是後世麒麟形象的基礎。

 

到了漢朝,麒麟與儒家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春秋公羊傳》記孔子得悉「西狩獲麟」後,驚呼「吾道窮矣」,因而停書《春秋》。自此,孔子與麒麟就結下不解之緣。

 

及至南宋,人們對麒麟更加儒家化。閩人嚴粲在《詩輯》中就《詩經・周南・麟之趾》一首進一步發揮想象,把麒麟的形象更具體地描寫為:「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是其仁也」; 「有額者宜抵,唯麟之額,可以抵而不抵,公室子孫,其傳彌遠而信厚不替也」;「有角者宜觸,唯麟之角,可以觸而不觸」 。所謂「踶」,即《莊子》指的「怒則分背相踶」,也就是指烈性的馬用後蹄踢擊的動作。根據嚴粲形容,麒麟跟馬匹一樣,能以後蹄踢擊敵人,不過,他補充道,麒麟天性仁慈,可以「踶」卻不會「踶」他人。同樣地,嚴粲認為麒麟雖然有「額」、有「角」,卻不會去「抵」、「觸」(攻擊)他人。

 

總的來說,「仁獸」麒麟,在中國典籍中,一直擁有正面的形象。用清代段玉裁的話說,「(麒麟)含仁懷義」。

202115phw005_01
麒麟是瑞獸,一般它的額上獨角畫有八卦,臉上繪有金錢、祥雲等吉祥圖案。(圖片提供:葉德平)
202115phw005_01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

客家人素以重視耕讀傳統見稱,因為孔子與麒麟的淵源,也因為麒麟是「仁獸」,所以對牠分外青睞。在神誕節慶上,他們都會舞動麒麟,借此招引福氣。自康熙復界以後,麒麟舞隨着原居於粵北、江西一帶的客家人南遷到香港。相對「本地人」(這是指在康熙遷界令以前,早已定居於香港的人),客家人比較遲到達香港,所以只好選擇一些山區或沿海地區定居,而西貢坑口就是其中一個聚居點。有一點要注意,這裏的「坑口」,並非單指今日坑口村,而是指由下洋村、上洋村、孟公屋村、坑口村等十八條鄉村組成的地區。

 

據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劉錦棠師傅指出,坑口客家麒麟源自唐代中原地區的「麒麟狂舞」,是慶賀節日、豐年的活動,寄寓老百姓對盛世祥和的嚮往,故民間有歌謠說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

 

客家麒麟是與別不同的。從外觀上看,客家麒麟相對鶴佬麒麟的體型為小,而它的額頭會微微向上凸出,中間長有獨角與三粒玉角,眼眉上更配有「鰭鼓」等裝飾物。從表演藝術看,鶴佬麒麟需要的人員較多,因為它在演出的前後都會有不同種類的武打表演,例如表演打拳、弄棍、舞刀等。雖然每個麒麟班子的表演略有不同,但一般最少有五個項目演出,這通稱為「搬五彩」。至於客家麒麟,則沒有這般複雜,反之,它更注重麒麟套的演繹。

202115ph002_01
麒麟造型圖
202115ph002_01
202115phw006_01
有些村落會特製麒麟,像西貢相思灣村製的麒麟,有晃動的眼簾、較平坦的後腦和帶刺的雙腮。(圖片提供:葉德平)
202115phw006_01

關於麒麟套,有些人認為是麒麟舞音樂的調,但按考證,應該是指麒麟舞的套路。它的伴奏音樂一般是由鼓、鑼、鈸三種樂器合奏而成。客家麒麟舞隨着客家人移民坑口後,慢慢結合了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發展出極具坑口特色的麒麟舞套路。

 

坑口麒麟舞套路,動作頗為精細,分別有出洞、繞頭、耍尾、尋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書、遊花園、回洞等動作。而其中的「吐玉書」更蘊含「麒麟吐玉書」的寓意──傳說在孔子降生的那晚,麒麟悄悄降臨孔府,並吐出玉書。自此,「麒麟吐玉書」就代表了早生貴子的祝福。麒麟舞套路的設計就是為了演活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當然,輾轉流傳至今,各村落的麒麟套路都略有不同。

 

參考資料

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頁122-146。

葉德平:〈物阜民豐瑞獸來——漫談客家麒麟舞〉,載於《教協報》,2017年3月13日。

Author:
Last updated:
2023-01-3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