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19phn006_01
陝西蒲城唐睿宗李旦橋陵(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9phn006_01

在歷史上,戀棧權力之徒可謂比比皆是,中西皆然,然而有多少人能像唐睿宗李旦(公元662-716年)那樣以大局為重,在一生中分別三次把權力拱手相讓給母親、兄長和兒子?

 

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所生的第四位兒子。高宗駕崩後,李旦的三兄李顯即帝位,是為中宗。李顯名義上是皇帝,但〈高宗遺詔〉云「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故其時實際掌權的是他的母親,高宗的天后武則天。由於中宗意欲重用其岳父韋玄貞等外戚的勢力以抗衡其母,故武則天決意廢黜中宗,改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然而李旦自即位依始,被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的武則天下令「居於別殿」,可見他僅是傀儡皇帝,並無實權。有見其母稱帝之心昭然若揭,而自己的三名兄長李弘、李賢和李顯在違逆母親之意後均沒有好下場,故此李旦自請讓天下予母親,懇求武則天稱帝。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同意兒子和群臣的請求稱帝,睿宗李旦則被降為皇嗣。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則天接受李昭德、狄仁傑等人的建議,從房陵召回李旦的三兄李顯,有意讓他成為皇位繼承人。李旦得悉後「數稱疾不朝,請讓位於中宗。」顯然李旦不願與皇兄爭權,不想陷入這政治漩渦中,這除了歸因於他深知長幼有序的原則外,李顯是高宗皇位的合法繼承人這一事實亦不容忽視。武則天最終可名正言順地立李顯為太子,而李旦則被封為相王。這次讓位既避免了李唐皇室中常見的兄弟鬩牆,又凸顯了李旦識大體。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政變後,武則天退位,群臣擁立中宗。然而,宮廷鬥爭在中宗復辟後愈演愈烈。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六月,韋皇后與女兒安樂公主患謀毒殺中宗,另立少帝李重茂。由於韋后「引用其黨,分握政柄」,企圖效法武則天篡唐稱帝,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等遂聯絡禁軍將領發動政變,且在誅殺韋后和廢黜少帝後擁立李旦為帝。

 

第二次登基的睿宗在即位後的一個月即立「有社稷大功」的李隆基為皇太子。然而太平公主意欲「搖動東宮」,故睿宗聽從張說建議,下制讓皇太子監國。其後更在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把帝位傳於李隆基(即唐玄宗),自稱太上皇帝,但對於「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等重大事件仍「自決之」。一年後,玄宗平定了太平公主之亂,太上皇帝李旦謂:「朕將高居無為,自今後軍國刑政一事以上,並取皇帝處分。」正式把統治大唐帝國的重任轉交予其三子李隆基。玄宗繼位後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大力發展經濟,提倡文教,開創了繁榮穩定的「開元盛世」。而卸下權力後的李旦則活至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才平安離世。

202119phn007_01
西安華清池唐玄宗雕像(圖片提供:古橙文化/FOTOE)
202119phn007_01

綜觀李旦一生,其三讓天下或許是情非得已或無可奈何,卻使他和他的家人得以在兇險的政治鬥爭中委曲求存,而雄才大略的李隆基亦有賴其父親能屈能伸的個性,才得以在相對平安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最終成為大唐一代英主。

Last updated:
2022-03-1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