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九華山佛教建築如何布局?

30044ph010
從九華山腳下的二聖殿至九華街,盤山公路把眾多寺廟串聯起來
30044ph010

九華山佛教寺廟從整體布局來看,可分為三個建築群。一、從九華山腳下的二聖殿開始至九華街,盤山公路像一條玉帶,把眾多寺廟串聯起來,主要有甘露寺、龍池庵等。二、九華街附近,集中了九華山各大主要寺廟,號稱「佛國仙城」。晨鐘暮鼓,香煙繚繞,僧尼、遊客往來如鯽。主要有祇園寺、化城寺等。三、閔園至天台沿途,「雲封天際路,煙鎖梵宮樓」,閔園主要是尼庵所在。隨着上天台的山路漸高,危崖絕壁之間的寺廟建築也愈奇險。

 

化城寺

化城寺坐落在芙蓉山下的九華街。化城寺為九華開山寺,是九華的「總叢林」。東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印度和尚杯渡曾在此築室為庵。唐至德年間(公元756—758年)改建,以地形如城命名為化城寺。寺依山勢而造,分門廳、大雄寶殿、後進、藏經樓共四進。殿內有清代康熙皇帝御書「九華聖境」橫匾和乾隆皇帝御書「芬陀普教」橫匾,殿後有明代崇禎皇帝御書「為善最樂」橫匾。大雄寶殿與藏經樓之間有個小院,院內東西兩壁上嵌有十四方碑刻:明刻碑記三方,清康熙等年間碑刻十一方。藏經樓是全九華山珍貴文物薈萃之處。樓上兩邊高大的櫃、架上,收藏着九華山許多珍貴寶物。藏有明正統五年(1440年)印的涅槃經6,777卷,每卷封面封底都是用不同花紋和顏色的織錦裝裱而成,雖數百年,裏外卻完好無損;翻開潔白的宣紙經卷,木刻印製的字跡和畫面極為清晰。化城寺前是一個面積約十畝的廣場,即化城寺廣場,九華山舉行較大的室外活動大都在這裏舉辦。廣場一側有一塔基,名「娘娘塔」,其來歷及塔身無從考證。化城寺階下有一蓮池,名放生池,又稱偃月池。

30044ph011
化城寺
30044ph011

旃檀林

旃檀林在小琵琶峰下,與化城寺相對,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是「旃檀禪林」的簡稱。旃檀香木是佛教徒向佛頂禮膜拜時焚燃的最好香料,也是雕製佛像的珍貴良材。當初和尚創建這座寺院,採伐了丘上的古木大樹用作棟樑,故而命名為「旃檀禪林」。旃檀林主樓山門內為兩層佛殿。樓前天井有巨幅壁畫,名為「墨龍行雲圖」,龍首向下噴水,鯉魚向上騰躍,也稱「魚龍變化圖」。滿堂佛像,金光燦爛,莊嚴肅穆。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兩旁侍立的是阿難、迦葉,兩側是觀音和地藏菩薩,統稱為「一佛二菩薩」。後殿是韋陀殿,韋陀殿前有兩個小雕像。從殿後便門穿過走廊,到花廳小院,豁然開朗,廳前迎門牆壁上書有「山中天」三個大字。閒坐花廳,可欣賞神光嶺、芙蓉峰上萬木蒼翠,白雲嫋嫋,群鳥飛翔的美景,悅目清心,故稱「山中天」,又稱「福地洞天」。

30044ph012
旃檀林
30044ph012

上禪堂

上禪堂,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年)經國師玉琳和尚的弟子宗衍和尚重新擴建,改用今名。上禪堂前,照壁、高牆如屏風,藉以隔離市井擾攘,保持寺內清幽。山門迎面的彌勒佛龕旁懸掛一口黃銅大鐘,重千餘斤,鑄造精緻,鐘口上的佛像凸出鐘面,面目傳神,栩栩如生。過佛龕進入正殿。正殿橫樑有三層浮雕:有群臣在廟堂議事,有將軍在馬上作戰,一組組人物故事,頗為生動。殿旁有泉,泉上岩石鐫有「金沙泉」三個大字,相傳為唐詩人李白手書。此泉水不盈甌,四時不竭。泉邊有金錢樹一株,也即金錢柳,民間傳為「九華三寶」之一。所謂「九華三寶」,指金錢樹、娃娃魚、丁當鳥。

30044ph013
上禪堂
30044ph013

東崖雲舫

東崖,原名東峰,又名晏坐岩、捨身崖。相傳金地藏初至九華山時,就在此峰岩之上晏坐苦修。明代王陽明被貶,寓居九華,因見峰上巨石嵯峨,便更名為東岩,又名東崖。東崖峰離化城寺僅三華里。仰望峰頂巨岩,如游龍戲水,俗稱「龍頭石」。岩頂離路面約二丈多高,岩西壁崖上,有「雲深處」和「雲舫」兩處石刻。「雲舫」兩字為王陽明當年親筆所題。近觀巨岩,狀似艦船,當地人名其曰「船石」,故有「雲舫」之稱,雲舫亦即「晏坐岩」。雲舫巨岩,具「壁立成仞」之勢:東可見天柱、五老等峰;南可望天台、十王、缽盂諸峰;西可看神光嶺並鳥瞰九華街與化城寺;極目北眺,澄江如練,橫於天際。岩下東臨峽谷深淵,清流繞腳下而過。佇立石舫,如乘艨艟巨艦,航行在浩淼煙波之上。雲舫岩下東南隅,有一古老鐘亭屹立在懸崖之上,亭為六角形的兩層樓閣,高三丈,內懸一口古銅鑄「幽冥鐘」。亭內晝夜有僧人撞鐘。

30044ph014
東崖雲舫
30044ph014

肉身寶殿

肉身寶殿,簡稱肉身殿,又稱肉身塔、月身寶殿,坐落在神光嶺上,是佛教徒朝謁九華聖地的主要寺廟。肉身寶殿殿前平台有84級台階,取「九九八十一」再加三級之數。殿頂全部是鐵瓦覆蓋,二十多根石柱環立四周回廊內外。重簷斗拱、雕樑畫棟,重簷上雕有蟠龍、彩鳳、青獅,風鐸叮噹隨風作響。抬頭便見「東南第一山」大字金匾高懸廊下。青花古瓷製成的「肉身寶殿」豎匾,懸掛在殿宇前後兩門的高處。南北簷下石柱上均刻有對聯。塔殿方形,長寬均五丈,高約六丈。殿內的木質寶塔,以漢白玉為塔基,共七級,八角形,玲瓏剔透。木塔內即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級石塔。木塔內壁,有用赤金貼寫的《地藏本願經》。塔八面每層皆有佛龕,每個龕內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殿西廂房是「佛教文物陳列室」,陳列有珍貴的梵文貝葉經,明代皇宮內供佛用的銅質供碟,唐至德年間鑄造的蠇龍金印、「利生」玉印、明萬曆年鑄造的龍印,有古銅爐鼎和古銅「諦聽」。殿北門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橫匾,為地藏菩薩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當年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所書。北門前名「布金勝地」,是個半月形瑤台,有三座大鑄鼎並列於前,為香客焚香之處。

30044ph015
肉身寶殿殿前平台有84級台階
30044ph015

慧居寺

慧居寺,原名慧慶庵,清末葉擴展為「叢林」大寺,遂改名「慧居禪寺」。從閔園上天台,登高500米處即是慧居寺。寺前山坡竹林中,有一曲徑幽道通向華嚴洞。古人吟詠此處:「密樹藏金碧,山空應鼓鐘」。大殿佛像兩邊楹聯曰:「前後三三參交凡聖,峰巒九九名重東南」。殿門匾額有一長聯:「長江此仙塹,雲海蒼茫,時聞天風傳塔語;九華真佛國,梵宮巍峻,日看神嶺散爐煙。」出正殿,進後殿,後殿樓下是「地藏殿」,樓上為「觀音樓」。出慧居寺再往上,山路更陡峭,左邊是巉岩峭壁,右邊是峽谷懸流,路邊岩壁上刻有「天梯」兩字,正說明道路之險猶如登天。

30044ph016
慧居寺
30044ph016

古拜金台寺

相傳金地藏曾在此拜誦《華嚴經》,僧人建此寺紀念,稱其為「古拜經台」。從大雄寶殿旁上石階十餘步,即到金地藏拜經遺址,右邊牆壁上嵌有「古拜金台」石刻。古拜金台寺外的懸崖上,有塊巨石,名「大鵬聽經石」,俗稱「老鷹爬壁」。此巨石就像一隻巨大的老鷹貼俯在岩壁上,兩翅與尾巴緊緊收縮,維妙維肖。

30044ph017
古拜金台寺
30044ph017

天橋寺

天橋寺,亦稱半山寺,俗稱吊橋,古名翠雲庵。它背依嵯峨山峰,前臨千仞絕壁,險峻異常。殿前為室內走廊,走廊東西各有一小門出入,是遊天台往來的咽喉要地,亦是登山休息觀景之處,正如廊下楹聯所云:「來到半山坐一坐,再走五里天上天。」天橋寺西有打鼓峰,北靠獅子峰,東望關刀峰,近處有古老的石雕三級浮圖。俯視可觀閔園全景。

30044ph018
天橋寺
30044ph018

天台寺

天台寺,又名地藏禪林、地藏寺,明初始建,清光緒年間重修。它矗立在天台峰懸崖峭壁上,是個五層走馬通樓式的建築群,遠看像一座雄偉的城堡。寺門在龍頭峰、龍珠峰間的渡仙橋下,拱形大門有「中天世界」四個大字,旁題「非人間」三字。地藏寺歷史悠久,相傳金地藏曾在此居住。進入寺門,便見彌勒佛像,地藏殿、大雄殿、萬佛樓三進殿堂通連。出彌勒殿角門,殿外岩石上有一凹下的巨大腳印,傳說是地藏留下的足跡。一條窄路通至「捧日亭」,亭高丈許,呈六角形,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用花崗岩琢成。亭前有一焚香爐,是僧侶香客焚香許願之處。前人作《捧日亭贊》,稱在這裏可捧日、可攬月、可摘星,是觀日出、看雲海的絕佳之處。從寺後門上天台最高處──雲峽。兩塊巨大岩石,並峙如門,只容一人通行,右邊岩石上刻「雲峽」二子,左邊岩石琢「一線天」三字。

30044ph019
天台寺
30044ph019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0-2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