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峨眉山的佛道文化

30004ph021
「北方峨眉」大安寺
30004ph021

峨眉山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這與其古時的佛教文化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宋代被名為「普賢道場」,成為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然而,佛教何時傳入峨眉山?有很多不同說法,目前學術界和佛教界意見均不統一,可以說還是一個謎,但談得最多的是「東漢說」和「晉代說」兩種。

 

「東漢說」早期是以「蒲公追鹿」的故事為依據。記載最詳的是明人胡世安的《譯峨籟‧宗鏡記》,故事大概是說:漢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一位姓蒲公的採藥者,在山中見一鹿,非常驚奇,便追至絕頂,鹿不見蹤影,而懸崖邊「威光煥赫,紫雲騰湧,聯絡交輝成光明網」。蒲公問印度千歲和尚,答為「此是普賢祥瑞」。清人蔣超《峨眉山志》沿襲,並補充說:「蒲公歸而建普光殿」。當然,以傳說故事為依據本身就缺乏科學性,因故事是可以虛構的,其信度顯然不高。所以,歷代人士都對此持懷疑態度。既然傳說故事不能為依據,那麼「東漢說」似乎就不成立了。

30004ph020
佛教聖地──四川峨眉山
30004ph020

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又以「南傳佛教」和相應的考古文物,提出新的東漢說觀點。佛教傳入中國分三條線路:一是從西域傳入洛陽或長安的「北傳佛教」;二是從海洋傳入東南地區;三是經「南絲綢之路」傳入西南地區的「南傳佛教」,也就是說,峨眉山的佛教是從「南絲綢之路」傳入,年代為東漢,主要依據是整個「南絲綢之路」沿途均有東漢佛像、佛畫的出現,如大理、西昌、川西的蘆山、樂山、彭山等,其中樂山東漢麻浩墓端坐佛像與彭山東漢墓「一佛二脅」佛像最為突出,而峨眉山屬樂山管轄,故得出此說。

bulb

南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也稱蜀身毒道,總長度大約2,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通商孔道之一,起於現今中國四川成都,經雲南,到達印度。此路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就已開發,以四川成都為起點,經雅安、蘆山、西昌、攀枝花到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騰沖,從德宏出境,進入緬甸、泰國,最後到達印度和中東。與西北「絲綢之路」一樣,「南方絲路」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晉代說」則是一種較為傳統的觀點,主要依據是「北傳佛教」史的古文獻,以及峨眉山的明代「聖積晚鐘」。古文獻《高僧傳》說:「法和以前,蜀中少聞佛法」。法和是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入蜀的。《中國佛教》也說三國時的佛教「只有魏、吳錄,而無蜀錄」。現代學者的《峨眉山佛道漫話》一書更為直接說:「魏晉以前,蜀中沒有佛教」,其實物就是聖積晚鐘的「首序釋典」。在鐘的《皇圖》欄中,第一行字為「晉祖武帝,司空淨禪師」。據此認為把上限年代刻成晉祖,則為峨眉山佛教之始,否則為甚麼不刻迎佛入華的漢明帝之世?的確,凡刻於鐘上,必是有因而發,多為頌揚功德,或記載寺史。只是現找不到晉祖於峨眉山的足跡罷了。

 

《悲華經》記述:古印度聖王輪轉王的第八子泯圖,出家學佛後,法名普賢。他修行得道後,在佛祖面前發下十大行願,要教化眾生,修菩薩道,得證菩提,獲得善果。《華嚴經》說:「西南方有山名光明,而普賢與其眷屬(門人)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東晉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載:「晉代高僧慧遠之弟慧持和尚……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乃於晉隆安三年辭遠(兄)入蜀。遠苦留不住……於是兄弟揮淚,憐默而別。到蜀(成都)後,駐錫龍淵精舍,受到蜀地刺史毛琚的熱情接待,次年來峨眉山,見山靈水秀,發願在此闢地建寺,塑供普賢瑞像,建成後取名普賢寺(今萬年寺)。」該像可確定為峨眉山供奉的第一尊普賢菩薩像,萬年寺也是峨眉山最早和最完整的寺院之一。

30004ph022
萬年寺普賢菩薩像
30004ph022

兩晉、南北朝是峨眉山佛教的創始階段,暨慧持大師開建普賢寺,僧慧通禪師、妹慧續尼開建黑水寺,明果法師將乾明道觀改為中峰寺。雖然這三座寺院在當時規模都不大,但經過三位高僧的艱辛努力,使佛教在峨眉山站穩了腳,為普賢道場的進一步弘傳奠定了堅實基礎。隋唐,是峨眉山佛教健康發展階段。史載:在唐代,先後從外地來了一批大德高僧。他們擴建舊寺,興建新寺院,招徒傳法,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江陵來的慧通禪師,重建普賢寺、黑水寺、華嚴寺、延福院(前牛心寺)、中峰寺,新建了清音閣,使佛教聖地初具規模,故歷史上有「慧通中興」之說。明、清兩代是峨眉山佛教最興盛時期,大興土木,修建寺院。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當過和尚,崇拜普賢,支持峨眉山佛教發展,親題詩句賜予峨眉山高僧寶曇:「斷岩知是再來身,今日還修未了因。借問山中何所有,清風明月最相親。」

30004ph023
清音閣
30004ph023

峨眉山是佛教名山,也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在漢末三國之際,道教已在山上流傳,而佛教則是在以後的晉初傳上山的。在唐、宋二代,兩教並存,到了明代中葉,道教日漸式微,而佛教卻日益興隆。及至清代道教衰落被融合於佛,以佛為主。峨眉山之所以成為天下名山,這與道佛二教在千多年間用心經營分不開。

 

峨眉山寺廟建築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構築精巧,布局合理,與雄偉旖旎的山水景色融為一體,是豐富瑰麗的人文景觀與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其梵宇宮殿、庭閣橋廊,或隱於密林處,或立於翠峰之巔,或建於幽壑之上,或依於危崖之畔,依山取勢,不拘一格,飛角重簷,令人叫絕。然而峨眉山山高風大,霜雪剝蝕,很多寺廟都難逃坍塌、焚毀的厄運,故峨眉山保存至今或經修葺的寺廟僅有26座。這些寺廟多為明、清建築,雖不及極盛時期壯闊,但就金頂華藏寺、報國寺、萬年寺、洗象池、清音閣、伏虎寺、洪椿坪、仙峰寺等八大寺廟而言,亦濃縮了那個時代的建築特徵,仍體現出宏偉、典雅的風貌。峨眉山26座寺廟分布於低山區的有報國寺、伏虎寺、雷音寺、純陽殿、神水閣、中峰寺、廣福寺;中山區的有清音閣、白龍洞、牛心寺、洪椿坪、天池峰、九龍洞、仙峰寺、遇仙寺、萬年寺;高山區的有初殿、長生坪、洗象池、華嚴頂、雷洞坪、接引殿、 臥雲庵、太子坪、金頂、萬佛頂。

30004ph024
接引殿
30004ph024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0-14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