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莘學子躍龍門——話說高考

處在教育制度特殊位置的高考,既是為國選才,促進高等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機制,也為千萬學子提供了向上的通道和實現夢想的機會。那麼,這一制度是如何運作呢?以「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為特點的高考,我們該如何認識它?

1978年,張藝謀28歲。此時的他已經下鄉插隊,做了三年農民,後又調進咸陽棉紡織廠,當了七年搬運工。這一年,北京電影學院到西安進行全國恢復高考後的首次招生,酷愛攝影的張藝謀帶着一包煮熟的雞蛋,挑出自己拍攝的60幅作品,走進了招生考場。經過一番曲折,他最終獲破格錄取,得以走進夢寐以求的藝術領域。多年後,在回憶這段經歷時,張藝謀說:「沒高考,沒現在。」

從建國初期建立全國高考制度,特別是1977年恢復以來,高考成為了為國選才、促進高等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機制,同時它也改變了千萬學子的個人命運,為他們提供了向上的通道和實現夢想的機會。那麼,這一制度是如何運作呢?以「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為特點的高考,我們該如何認識它?

 

高考制度的存廢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端待舉。為保證教育和選才銜接,全國高校招生考試延續舊制,由各校單獨招考,後過渡為各地區局部聯合招考。1952年,第一次全國高校統一招考舉行。報考條件、考試科目、考試時間等各考試環節統一操作並有明確規定,標誌着「高考時代」開始。

在統一高考制度的實踐中,逐漸出現了應試教育愈來愈嚴重,學生學習負擔沉重等問題。對此,毛澤東多次批評學校教育及考試方法,不利於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健康發展,他倡導「大學教育應當改造」、「高中畢業後,就要先做點實際工作」。

至1966年,「文革」爆發,高考制度被廢除。高考停滯期間,僅少數學校採取推薦制,招收工農兵學員。廢除高考制度,使得大學教育質量嚴重受損,絕大多數青年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推薦制所帶來的不正之風亦頗受詬病。

1977年,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認真聽取大家對當時高招工作的意見後,決定將高校招生方針由「自願報名,基層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調整為「自願報考,嚴格考試,擇優錄取」,恢復中斷了11年的高考制度。而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考試就在年底舉行。這一消息受到全社會的普遍歡迎。

這年冬天,共有570多萬人走進考場,雖然按當時的辦學條件只錄取了不到30萬人,但是它卻激勵了成千上萬的青年重新拿起書本,追尋人生另一縷曙光。

僅半年後,1978年夏,全國統一進行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二次考試,從此高考制度一直延續至今,發揮其選拔人才、促進社會縱向流動的作用。前三年高考對考生的年齡限制也適當放寬,特別照顧了「老三屆」畢業生。因此許多大學生年齡、經歷差別很大,夫妻同校、兩代人同讀的現象並不鮮見。

book

「老三屆」:指1966至1968年共三屆高中畢業生,他們畢業後作為「知識青年」被安排「上山下鄉」,恢復高考後雖已超過正常的高考年齡,仍允許參加高考。

fotoe-12023969-
1977年北京市高考准考證(來源:fotoe)
fotoe-20156461-
1977年恢復高考,全國考生得以進入考場參加考試(來源:fotoe)

 

考甚麼

恢復高考之初,高考科目設置為大文大理模式,即文科考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歷史、地理六科,理工科考語文、數學、外語、政治、物理、化學、生物七科。但許多中學因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了文、理科學生知識結構偏狹的問題。於是,從八十年代開始,高考科目改革成為大家長期討論的話題。

此後,曾進行過兩次試點高考科目改革。一次是1985年在上海試行的兩考並置模式,一次是1990年在湖南、海南和雲南三省試行的「三南方案」。但兩次試點持續的時間都不長。

鑒於兩次試點的經驗,同時為了給考生減輕負擔,1992年全國高考開始推行「3+2」科目設置方案。但此次科目改革長期不考生物、地理兩科,遭到許多人強烈質疑。

1999年,教育部提出「3+X」科目設置方案,語、數、外不變,其他應考科目賦予高校和學生更多選擇權。這次改革提出命題範圍遵循但不拘泥於大綱,試題設計增加應用型和能力型題目等,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能力和素質。雖然「3+X」方案在選擇上提供了多樣化,但也給招生帶來複雜性。從後來各地衍生的具體形式上看,絕大多數地區仍然回歸到文理分科。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開啟了高考制度的又一輪改革。作為第一、二批試點的省份實行「3+3」方案,2019年作為全國第三批試點的省份則採用「3+1+2」模式。這些改革方案的目的亦希望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更多參考,同時增加學生的選擇,促進學生全面且有個性的發展。

zhongguogaokaogaige_fan_19871997chengguo-
zhongguogaokaogaige_fan_19871997chengguo-

 

怎麼考

參加高考前都有必要的報名程序。在招生的對象上,2001年教育部發出通知,取消了之前多年對報考年齡及婚否的限制,報考普通高校年齡、婚否不限,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亦可參加普通高考、報考普通高校本專科。這樣的改革措施,順應了人權法則,受到社會廣泛讚譽。

高考的時間,從1978年到2002年25年裡,一直固定為7月7日至9日。2003年開始,為避免夏季炎熱、洪澇、颱風等天氣,高考時間提前了一個月,固定為每年6月7日至9日,安排更加人性化。

20160608102812846a-
高考期間,考場附近的路段都會實行交通管制,為考生保證安靜的考試環境(來源:中新社)
20160608102812846a-

 

考試題目的命制,也經歷了分散與統一的變化過程。1977年恢復高考時由各省自行命題,1978年隨即恢復統一。1986年上海試點改革時開始自行命題,此後自行命題的省份逐漸增加,最多時接近半數。直到2014年高考改革,更多省份轉而使用全國卷,至2019年仍然保持自主命題的省份(或直轄市)僅餘6個。

1990年,全國高考開始推行考試標準化。所謂標準化考試,就是更合理地控制主觀題與客觀題的比重,用科學的方法最大限度控制評分誤差,使考試結果更加客觀、公正。與此同時,人工評卷的方式也逐步為網上評卷取代。到2012年,全國所有省份都實施網上評卷,評分效果和效率都有很大提高。

此外,全國還大力推進考場標準化,包括建設並完善考試綜合業務系統、考生身份驗證系統、作弊防控系統等等,形成安全、實時、高效的國家教育考試運行體系。2013年全國所有省份均已使用標準化考場組織考試。

vcg111220264704-
家長為結束高考的孩子送上鮮花(來源:視覺中國)
vcg111220264704-

 

熱話高考

高考恢復至今已逾40年,常常成為街頭巷尾人們熱議的話題,每年的高考都牽動全社會神經。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日韓等國,無論是考生還是家長均倍感緊張。也因為高考在整個教育系統中所佔據的特殊地位,其對整個社會所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常常成為爭論焦點。

高考在許多人心中的地位是「一考定終身」。一直以來,高校招生只是憑藉一次高考分數來錄取學生,較難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情況,分數高低成了高考唯一標準。而每年考生基數很大,便造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

這也引發了一連串問題。首先是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教學過程只圍繞高考內容為重點,往往忽視了學生全面發展,以及客觀的教育規律。其次是許多家長為了孩子考上好大學,給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壓縮休息及玩樂時間。因此,許多孩子學習負擔過重,生活能力欠缺,思維逐漸固化,缺少創新意念。

20200605114037-
桌面上堆着高高的書本和試卷是高三考生的常態(來源:中新社)
20200605114037-

 

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也令很多人關注。雖然公平是相對的,但高考制度中,各地域間招生的巨大差異,各類考生繁多的加分項目等,都關乎每一個考生能否上大學、能否上更好的學校的權利。

為了令高考更公平,招生及考試機制不斷做出新嘗試。八十年代開放分省命題的初衷,便是尊重每個省市地區的經濟、教育發展水平,讓不同地區的考生獲得相對公平的上大學機會,縮小地區差異。逐步建立起來的考試標準化及考場標準化,則是在考試及評卷過程中,保證公平公正,杜絕徇私舞弊現象。另外,從2014年開始,教育部亦明確規定,取消體育、奧賽特長等加分項目,彌補招生制度的缺陷。

為了完善高考制度,改革亦從未停止。從最初的大文大理模式,到1992年的「3+2」模式,再到1999年的「3+X」及2014年的「3+3」模式,都可以看到教育部門極力想要使考試範圍變得更加寬廣,避免偏科及片面追求升學率,引導學生個性化和全面發展的努力。

儘管存在不足,但高考制度仍是當代中國最重要和最權威的人才選拔機制。十年「文革」已表明,在僅僅依賴推薦制,人才和知識得不到尊重的情況下,國家發展必然受到重創。而高考給了無數青年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使他們能夠藉知識和文化,實現人生價值。而「冰冷」的分數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各階層的學生在招生選拔中相對公平。

 

高考制度一端連接着基礎教育,一端連接着高等教育,不僅是教育制度的關鍵點,也為社會流動和發展提供強勁動能。從歷史和現時的角度看,高考在中國仍將長期存在。而高考如何能促進改善教育體制,激勵創新,為更多學子創造更公平的受教育權利,使得人盡其才,改革仍然任重道遠。

 

 

參考資料:

《高考制度改革的道與術——新中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歷程的回顧與思考》王火生  教育學術月刊  2018年第2期

《高考制度的爭議與改革》 董淳燕 余海翔  知識經濟  2013年第9期

《新中國高考制度變革70年:回顧與前瞻》 葛新斌 付新琴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

《高考40年:科目改革探索的歷程及反思》 劉希偉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5期

Last updated:
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