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0303ph008
吳起像
0303ph008

春秋戰國是爭霸圖強的時代,面對當時動盪的兼併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謀求富國強兵之策。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吳起的《吳子》亦應運而生。吳起,約生於公元前440年,卒於公元前381年,衞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人,是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吳起青年時期就離家出遊,四處奔走但未獲重用。回到故里後因受譏諷而奮起殺人,無奈再次離家逃到臨近的魯國。他先是師從曾子(孔子弟子)的兒子曾申學習儒學,後對儒學失去興趣,又因未為母親守孝被逐出師門,於是開始潛心研究武學。學有所成之後,吳起經人薦舉進入仕途,開始他的軍事生涯。公元前412年,齊國大舉入侵魯國,吳起率領魯軍以少勝多,打敗齊軍,聲名漸起,恰在此時遭人讒害,於是被迫離開魯國來到魏國。魏文侯聽聞吳起是兵法奇才,於是拜他為將軍,命他率軍抗秦。吳起訓練出一支精銳之師「魏武卒」,多次利用奇計擊敗秦軍,奪回被秦佔領的河西地區。此後又與諸侯大戰數十次,未嘗敗績,從此威名遠播。魏文侯去世後,吳起在魏國受排擠,只好前往楚國。在楚國,他厲行變法,楚國國力漸漸強大。由於變法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所以他們乘楚王去世之機發動事變,殺害吳起。

 

戰國前期,中華文明進入鐵器時代,社會經濟大為發展。鐵製兵器的使用導致國家之間、新舊貴族之間的戰爭衝突更為頻繁及慘烈,規模也愈來愈大。吳起作為一名出色的將領,先後在魯國、魏國和楚國統帥軍隊,歷經百戰,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為其軍事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戰國以來,戰爭出現了新的特點,戰爭模式和作戰之道亦發生變化。因此,《吳子》一書並非僅僅是吳起對前人軍事思想的繼承和歸納,書中還包含着他對戰爭的反思和對戰爭經驗的總結,這些都源於他複雜的軍事生涯。

 

《吳子》的成書年代、其作者是誰,歷來眾說紛紜。在宋代以前,一般認為它是戰國時期吳起的軍事思想總結,此後逐漸有人對此懷疑。到清代,許多學者認為《吳子》是後人偽託而作。但據今人考證,《吳子》確實是吳起軍事思想的記載,它原來的四十八篇大部分已散失,今本《吳子》僅為原來的一部分。現在流行的《吳子》分成上下兩卷,共計六篇。《圖國》篇:總論「制國治軍」(治理國家,統率軍隊)的思想,及對戰爭根源的認識。《料敵》篇:強調要分析和判斷敵情,主張根據不同的敵情採取不同的戰法。《治兵》篇:主要論述「以治為勝」(治理嚴明就能取勝)的治軍思想。另外還論述了戰馬馴養、訓練和使用的方法。《論將》篇:論述為將的標準和將領的職責,以及「相敵將」(觀察敵將)的方法。《應變》篇:論述臨敵應變的戰術思想和戰法運用。《勵士》篇:主張獎勵有功將士,激勵無功官兵,提高部隊的士氣,使之奮勇作戰。

0303ph010
戰國時期征戰頻繁,兵士的作用尤為突出。圖為戰國時期的皮甲冑復原模型
0303ph010

《吳子》的軍事思想大致上可以分成戰略思想、建軍思想和作戰思想三部分。在戰略思想上,吳起提出了「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對內推行道德教化,對外加強軍備)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制國治軍」的綱領。在加強戰備方面,他提出了「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要安定國家,預先戒備最為重要)的方針。此外,他主張盡量減少戰爭,速戰速決,徹底打垮敵人。在建軍思想上,《吳子》主張軍隊的強弱「不在眾寡」,而在於「以治為勝」,亦即兵不在多,而在精,在於軍隊的素質,以及軍隊的教育、訓練和管理的好壞。吳起闡述了建軍的目標,並提出了建設的措施,包括:嚴格教育、訓練和管理;重賞嚴罰;做好組織編隊工作,以人盡其才;遴選好的將領。在作戰思想上,《吳子》強調必須「審敵虛實」,重視「應變」和「因形用權」,即依據敵情的變化採取相應的謀略和對策,並且要善於捕捉戰機,重創敵軍,奪取戰爭的勝利。對將領來說,應知彼知己,平時就要善於考察和了解敵國、敵軍的特點以及虛實情況。在作戰指揮上,吳起主張在掌握敵情的基礎上,攻擊敵人的弱點,並且要果斷、勇敢。同時還要根據戰場上不同的敵情、天時、地利及其變化情況,隨時改變戰略和戰術。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10-2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