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餐飲業是反映民生發展的晴雨表。從「九二米」「八一面」到「八大菜系」,從「大鍋飯」到主題餐廳,新中國成立七十載,飯館這一方小小空間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美食已成為一張承接歷史文明、承載文化自信的中國名片。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飯店舉行了第一次國慶招待會,被稱為「開國第一宴」。

當日赴宴的600餘位賓客中有不少都是淳樸的工人、農民和戰士,讓在舊社會只負責招待達官貴人的服務員倍感親切。菜品則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的淮揚菜,使用大鍋烹製,精而不貴,口味適中。

f1
f1

 

「開國第一宴」在物資匱乏的當時稱得上是最高規格,但在今天看來,這張菜單已屬家常。八大菜系、東西美食、主題餐廳……就餐選擇多得令人眼花繚亂。那麼,國人外出就餐的這七十年裡,都留下過哪些飲食記憶?新中國餐飲業又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呢?

 

大鍋飯時代:滿足溫飽為先

建國初期農業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在飲食上首先要滿足溫飽。國家提倡食用「九二米」和「八一面」,領導人和幹部帶頭吃粗糧,社會風氣以鋪張浪費為恥;加之1951年底開始的「三反」、「五反」運動在國家機關、工商行業中嚴厲打擊貪腐浪費,杜絕了舊社會的官商宴席風氣。這一時期國人甚少外出就餐,即便外出也多選擇實惠、大眾化的飯館。

 

book

「九二米」和「八一面」:粗米粗面。即100千克糙米研磨出92千克白米;100千克小麥研磨出81千克麵粉。

「三反」、「五反」:「三反」指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進行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運動;「五反」指在資本主義工商業中進行的反行賄、反偷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運動。

到1952年,工農業生產恢復,物價穩定,糧食供應得到保障;同時社會失業問題得到解決,普通勞動者工資提高,國民購買力普遍提升,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熟水店(供應熱水,也賣茶水藥湯的店鋪)、點心鋪發展迅速。以上海為例,截至1955年點心鋪攤高達23020家,熟水店發展到2177家。不過,因失去以往的客源,高檔酒樓、茶樓乃至不少老字號飯館都經營困難,相繼歇業。為搶救老字號,政府出資,採取「公私合營」的方式使其得以繼續經營。

1953至1956年「三大改造」期間,「公私合營」進一步擴大,餐飲業轉而降低價格,推出大眾菜單,供應饅頭、烙餅等主食。

book

「三大改造」: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後,社會主義公有制形成,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

fotoe-10202997
1953年2月,北京東單食品廠的早點生意暢旺(來源:fotoe)
fotoe-10202997

 

建國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仍然有不少西餐館,因價格高昂,服務對象多為收入較高的知名藝術家,或是用於外事接待。值得一提的是,俄式西餐因中蘇關係友好而一時間風頭無兩,尤其在青年人中成為時尚。1995年上映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出現的「老莫」,指的就是1954年專為中蘇友誼建造的北京莫斯科餐廳,因其從紅菜湯的烹調到鍍銀的餐刀叉都保留原汁原味,吸引大批赴蘇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和幹部子弟光顧,一度成為身份和品位的象徵。

6055q88r8pp24s83n9n069s153q04n86
北京莫斯科餐廳(來源:《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截圖)
6055q88r8pp24s83n9n069s153q04n86

 

1955年,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國務院制定《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全國發行通用糧票,並規定:不僅居民買糧需要憑票證,私營熟食店和餐館採購食材也要憑「工商行業用糧供應證」。這樣一來,包括米、麵粉、食油、肉、糖、蛋等在內的食材全面劃入統購統銷,許多菜式也就無法批量製作,飲食業尤其是私營餐館的經營空間縮小。

fotoe-11939554
全國通用糧票(來源:fotoe)
fotoe-11939554

 

1958年,隨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公共食堂成為國人外出就餐的主要場所。不過,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在城鄉呈現出不同面貌:在城市,除鼓勵工人去公共食堂外,其他市民也可以去社區、里弄食堂就餐,但仍需使用糧票和錢購買飯票;在農村,5億農民改變了幾千年來小家庭煮飯的飲食習慣,且因口糧被直接分配到食堂,所以吃飯不花錢。這樣大規模的外出集體用餐形式,實質上是為了配合生產集體化而實行的生活集體化。但在農村實行的過程中也造成巨大浪費,且農民縱使不事生產也可以吃飽飯,嚴重挫傷了生產積極性,加劇了糧食短缺和饑荒問題,最終公共食堂於1961年全面廢止。

fotoe-32029814
河北徐水縣公社食堂(來源:fotoe)
fotoe-32029814

 

十年文革期間,餐飲業遭受重創。「為工農兵服務」的口號下服務質素大幅下降,令餐館形同食堂:只供應家常菜,食客需自己打飯刷碗,有時還需與服務員對答毛主席語錄。餐飲業營業網點銳減,私營餐館難以生存,不少老字號飯館在「破四舊」運動中被迫改名。

book

「破四舊」: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

「請你下館子」

1980年9月30日,北京居民劉桂仙在翠花胡同開設了一家名叫「悅賓」的飯館,成為改革開放後餐飲業第一家「個體戶」,掀起中國個體飯店經營的浪潮。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鼓勵多種經濟成分並存,餐飲市場迸發活力。過去國營餐館「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個體、私營、外資、合資餐館紛紛湧現,呈現「百花齊放」的格局。但一些餐館的食品和環境衞生堪憂,市場監管勢在必行,1982年,國家通過實施《食品衞生法(試行)》,確保餐飲行業的食品安全。

國營餐館的改革幾乎同時進行。1982年,商業部等部門共同發佈《國營飲食企業服務企業管理條例》,提出對國營餐館放權讓利,並要求「改善服務態度,搞好環境衞生,實行按勞分配」。以「東來順」、「全聚德」為代表的老字號陸續轉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公司或集團,提高服務質素,改變了過去人們對於國營餐館「店大欺客」、「臭臉趕客」的印象。

此時,長期制約餐飲業發展的糧食短缺問題也基本得到解決。隨着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進,全國糧食總產量在1979至1984的6年間以年均4.9%的速度遞增;同時,糧食購銷逐步走向市場化,日益豐富的農產品走進餐館後廚。1988年開始實施的「菜籃子工程」,更是從根本上扭轉了副食品供應長期短缺的局面。

book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現階段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是村、組)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

「菜籃子工程」:1988年,由農業部提出、經國務院批准開始在全國實施。主要內容為: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及良種繁育、飼料加工等服務體系,以保證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吃。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前,重點解決了市場供應短缺問題。菜籃子工程至今已進行至第四階段。

 

餐飲業的復甦直接帶動了人才需求,催生出大量的烹飪專科學校,另外,以中國烹飪協會為代表的行業組織陸續宣告成立,開始展開行業間的交流與合作。

八十年代末,以肯德基、麥當勞為代表的「洋快餐」進入內地市場,給餐飲業帶來不小的衝擊。與隨身聽、牛仔褲一樣,漢堡包和薯條也被賦予「西方流行文化」的象徵涵義,為了體驗文化,國人願意付兩倍中餐價格吃一頓麥當勞。而恰在此時,中國家庭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第一代獨生子女成長為家庭的核心,主推內地兒童市場的肯德基、麥當勞很快受到「小皇帝」們的歡迎,店內經常出現孩子就餐、全家人在旁陪同的場景。在洋快餐迅速擴張的過程中,其連鎖經營模式和標準化烹飪規範被本土餐飲業吸收化為己用,中餐步入連鎖經營時代。

20140507172028239
獨生子女是「洋快餐」的常客(來源:中新社)
20140507172028239

 

進入九十年代,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糧票制度退出歷史舞台,隨着市場化的推進,餐飲業由恢復期進入高速規模化擴張期。到1995年,行業收入規模已達2099.7億元,是1978年的38倍;從業人員也增長了近7倍。

另一方面,隨着國人消費結構升級,飲食追求從吃飽變成吃好,外出就餐的目的也已不限於嘗鮮,還可以是社交聚會、公關商務、節日慶祝、婚禮宴席。在當時,訂餐館首選包廂房,「請你下館子」成為一句流行語。

這一時期菜式開始多樣化,美食風潮一波接着一波。城市化進程加快,流動人口將家鄉口味帶去各大城市,餐飲業衝破了地域限制,呈現南北交融的特點。社會上出現關於美食和菜系的熱烈探討,最終由魯、川、粵、蘇、閩、浙、湘、徽組成的「八大菜系」之說獲得了國人的普遍認同。「八大菜系」在餐飲文化上薪火相傳、推陳出新,總體來說發展各有千秋。

f2
f2

 

新世紀以來,海外餐飲隨外貿在內地紮根,深刻影響了國人的用餐觀念。港式茶餐廳北上,為一些都市白領培養出正餐之外吃下午茶的習慣。同樣掀起飲食風潮的,還有日本壽司為代表的生冷料理,韓式烤肉引領的自助體驗式餐飲,以及中西合璧、令人「餓到扶牆進、吃到扶牆出」的自助餐。

19980824011a
圖為廣州一家茶餐廳。2000年前後廣州飲食業調整,酒肆紛紛轉營,而新興的茶餐廳生意十分暢旺(來源:中新社)
19980824011a

 

舌尖上的文化自信

從2012年開始,餐飲業告別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進入轉型升級期。尤其在2012年12月4日「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後,餐飲市場出現新變化:大眾餐飲前景廣闊,公款吃喝、攀比炫耀支撐起來的高端市場日益萎縮,國人的餐飲消費趨於理性。

book

「中央八項規定」: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提出「要厲行勤儉節約,嚴格遵守廉潔從政有關規定,對黨內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歪風陋習予以嚴厲打擊。在執行中更將「公款吃喝」、「違規接受管理服務對象宴請」列為「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的主要類型。

 

2012年的另一則標誌性事件,是美食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它通過飲食風貌詩意地描摹出當代中國人的人生百味,展現了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播出後不僅在國內大受好評,更成功走出海外,陸續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在YouTube上的CCTV紀錄頻道,不少外國觀眾都留言表達出對中國文化的喜愛。

wechat_image_20191220103249
wechat_image_20191220103249

 

近年來,中國餐飲業與文旅產業融合,圍繞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打造美食節、美食商業街、美食文化之都,吸引着來自海內外的食客。迄今為止,國務院公佈的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總計有71項為飲食類非遺項目,傳統烹飪技藝受到保護。美食愈來愈成為一張承接歷史文明、承載文化自信的中國名片。

時下,「網紅」餐廳頻現,像電競餐廳、寵物料理、足球Bar、深宵食堂這樣的主題餐廳,以主題化的就餐體驗和暖心的故事打動食客。「吃播」和美團、大眾點評等美食排行榜及食評網站也悄然流行開來,就餐前先拍照「打卡」成為不少人的習慣。面對紛繁的美食,國人也發出感慨:幾乎每天都要被同一個難題困擾——今天吃甚麼?

book

「吃播」:在線視聽廣播,播主與觀眾互動的同時吃掉食物。早期吃播在中國的流行,多以播主去餐廳體驗試吃、介紹美食為主。

20121129125ta
合肥一家貓咪主題餐廳,十隻可愛温馴的貓咪「侍應生」穿行於樓上樓下,與顧客相互逗趣嬉鬧(來源:中新社)
20121129125ta

 

 

參考資料:

《「開國第一宴」菜單解密 國宴如何「瘦身」的》人民網 2011/3/14

《上海飲食服務業志》 《上海飲食服務業志》編纂委員會 2006年

《當代北京餐飲史話》 柯小衞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9年

《大鍋飯 : 公共食堂始末》羅平漢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農業政策的演變軌跡——基於1949—2019年中國農業政策的量化分析》肖小虹 王婷婷 王超 世界農業 2019年第 8期

《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大事記(1949.10-1999.10)》 人民出版社 1985年

《餐飲產業藍皮書: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201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

Last updated:
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