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1802phn002
印度女子傳統衣着
1802phn002

印度河是印度的主要河流之一。所謂印度河流域文明是指印度河兩岸地區居民的社會、宗教、經濟、文化和政治情況。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特點是以城市和商業活動為主的文明,當時建立了許多大城市,而且與外國建立貿易聯繫。由於難以確定印度河兩岸地區的居民是屬於哪個民族,因此學者就稱其為印度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六世紀,印度出現了16個主要強國,形成列國紛爭和百家爭鳴的局面,情形就與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相似。伴隨着列國的爭戰和婆羅門教的發展,以前簡樸的吠陀教信仰被削弱了,宗教信仰也逐漸複雜化,種姓歧視進一步加重,因而引起了廣大人民不滿,強烈要求改變不平等的種姓制度,於是反對種姓制度的佛教應運而生。

bulb

種姓制度

公元前6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時為了確保政權,定出依階級區分的社會體系。種姓制度分四階,由上而下及其相對應的職業分別是: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統治者吠;舍-農工商庶民;首陀羅-奴僕、賤民。

1802ph001
古里古港,今科澤科德,印度南部西海岸的古港口。
1802ph001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他原名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5─前486年),出生略早於中國的孔子,屬於印度的釋迦族,為剎帝利種姓。他生於迦毗羅衞城(今尼泊爾境內),父親淨飯王是釋迦族的酋長。身為貴族的釋迦牟尼自幼生活條件優越,16歲時結婚。為了解社會,釋迦牟尼外出遊歷,對現實社會的種種感觸甚深,體會到人們生老病死的痛苦和不幸。29歲那年,釋迦牟尼毅然拋棄舒適的生活,決心出家修行,遊歷各地,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之道。在35歲時,修行多年的釋迦牟尼終於悟道成佛。從此,他以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著稱於世。釋迦牟尼獲「道」後,開始傳道,廣收弟子,後來並組織了教團,定出了修行戒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以及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等。佛教提倡非暴力,主張泛愛眾生,反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特權等都有其進步意義。

bulb

四聖諦

即苦、集、滅、道四諦,是釋迦牟尼總括眾生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辦法。

bulb

十二因緣

指造成一切痛苦輪迴的十二項原因,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bulb

八正道

指僧侶的生活準則和道德標準,佛教徒修習至解脫境界的八種法門,分別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1802ph002
相傳佛陀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成道
1802ph002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成為最早來到印度的殖民者。十七世紀初期,荷蘭、英國和法國相繼東來,在印度展開了爭奪殖民地的戰爭。到十八世紀中期,英、法在印度的爭奪更趨激烈,最終,英國大勝,印度在1757年開始淪為英國殖民地,至1849年印度全境被英國佔領。這些財富促進了英國的工業革命,使英國迅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強國,但印度卻因而變得貧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甘地領導的反英抗爭,迫使英國殖民當局提出了分而治之的《印度獨立法案》(即《蒙巴頓方案》),按宗教信仰把印度分為印度斯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巴基斯坦(主要信奉回教)兩個國家。1947年8月1日生效,同月15日印度宣佈獨立,結束了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1802ph003
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工廠
1802ph003
Last updated:
2019-08-2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