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30062ph002
2012年2月3日,天安門前懸掛中德兩國國旗
30062ph002

中國與德國分列亞洲東部和歐洲中部,相距甚遠,和西歐其他國家相比,很晚才有直接往來,主要原因是多個世紀以來,德國諸邦林立,經濟落後,航運和外貿遠遠不及西歐諸國。但西歐諸國來華的商人、傳教士和探險家所寫的書信、報道和遊記等卻早已在德國,特別是君主王侯和知識界中流傳。早期兩種文明的交匯,始自蒙古西侵。而中德之間的零星接觸,通常認為以十四世紀初天主教方濟各神父阿諾爾德(Bruder Arnold)來華為起始。

30062ph003
元太祖成吉思汗像
30062ph003

阿諾爾德於1303年由科隆來到元大都(今北京)佈道,得到較早來北京的意大利方濟各會神父孟特高維諾(Giovanida Montecorvino)幫助。1336年(元順帝至元二年),在華的天主教徒上書羅馬教皇請派主教,元順帝同時亦頒給教皇諭旨一道,遣使前往。使節團主要首領是德意志拿索人威廉(Wilhelm von Nassau)。諭旨中稱:「朕使人歸時,仰爾教皇,為朕購求西方良馬,及日沒處之珍寶,不可空回也。」1354年,德皇查理四世重金聘請佛羅倫斯人馬黎諾里(Marignolli)到德意志蘭(此人在1338至1353年曾奉教皇命使至東方),命修波西米亞史,內有馬黎諾里遊記,寫到中國朝廷與羅馬教皇通聘事跡。在這個時候,中國人並不知道德國。十四世紀中葉中國的旅行家汪大淵,曾附舶浮海,前後兩下東西洋,其所撰《島夷志略》兩卷,當中曾提及德國,但並非親身經歷,是聽海外人言後記錄下來。

30062ph001
汪大淵《島夷志略》書影
30062ph001

但細考中德的接觸和文化交流,為期甚早。十三世紀蒙古大將拔都率軍西侵歐洲,曾遭到「孛烈兒乃、捏米思」部的聯合抵抗,其事載《元史‧兀良合台傳》。「孛烈兒乃」當為波蘭,「捏米思」即德意志人,「德意志人」一詞見諸中國史籍,這大概是最早一次。但《元史》記載事件發生的時間為1245年,可能有誤。德國史籍中載的里格尼茨(Liegnitz,今波蘭的Legnica萊格尼察)戰役,由下西里西亞公爵亨利希二世統帥的波德軍隊,被蒙古人打得大敗,時間為1241年,更為可信。成吉思汗以其蒙古鐵騎橫掃亞歐,造成嚴重破壞,但同時也將亞歐大陸聯成一氣,使其所克諸國之間的文化相互傳播,造成中德民族接觸和文化交流的前提。

 

比較起來,中德交往晚於西歐其他國家,交流程度也較小。因為德意志帝國自十四世紀以來政治上日益分裂,經濟發展緩慢,遠洋航運及海外貿易都落後於葡、西、荷、英、法諸國。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時期諸侯混戰,特別是三十年戰爭,更使德意志民生凋敝,奄奄一息,一蹶不振達兩個世紀之久。所以這時期的中德交流,往往在歐洲範圍內才能看到。

Author:
Last updated:
2019-12-1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