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1504ph034
皮影人物
1504ph034

清末民初,影戲流傳於全國各地,形成不同流派與類型。總括而言,中國影戲共分為七大影系:

 

秦晉影系

秦晉影系(陜西皮影戲、河南西部和北部皮影戲、山西影戲、河北西部和北京西城皮影、甘肅皮影戲、青肅皮影戲、川北皮影戲),這一影系歷史最為悠久,傳播地區較廣。陝西皮影表演技術巧妙,影調多腔,最為複雜。皮影用牛皮雕刻,分頭、雙臂、雙手、上身、下身、雙腿共11部分。頭較大,頭身比例為1:5。山西皮影按照影窗、唱腔區分為「皮腔紙窗戲」及「碗碗腔妙影戲」。皮腔紙窗戲主要流行晉(山西)中孝義一帶,影人形體高大(56—60厘米),造型逼真。碗碗腔妙影戲的特點是以紗為影窗。影人造型較小,一般9英吋,保留着陝西皮影精雕細鏤、色彩明亮的風格。甘肅隴東,隴南皮影及青海皮影都由陝西傳入,各有特點,但基本風格均相似。

1504ph033
陝西皮影穆桂英
1504ph033

灤州影系

濼州影系(包括唐山皮影、北京皮影及東北皮影戲)。灤州(今河北灤縣一帶)影偶用驢皮雕鏤,影人一般約23—26厘米,11關節,雕鏤精巧,面部使用通天鼻樑,除眉、眼、口外,全部鏤空。忠正者刻成五分面(正側面),奸邪者刻成七分面(斜側面)。頭茬色彩分紅、綠、黃、白、黑五色。灤州影戲傳入關東,形成東北皮影,各省區又有自己的特點。灤州影戲傳入北京後,稱「東城影」,北京原有的涿州(今河北涿縣一帶)影戲被稱為「西城影」。

1504ph035
清代皮影人物
1504ph035

山東影系

山東影系,形成於明代。影偶以驢皮雕刻,全身9節,頭帽相連為一,上身一,下身一,上臂二,小臂連手二,腿腳二。造型粗獷、古樸明快。戲班由2至3人組成,一人上場,一人下場,一人樂手,也有演手一人連耍(弄影)帶唱,一人伴奏。山東影戲講究師承,且傳子不傳女,至今山東影戲無一為女藝人。山東影戲傳承講究口訣。

 

杭州影系

杭州影系(包括浙江及上海皮影)。長期以羊皮彩繪為主,較少雕鏤,全身分6節,頭一、身一、下肢二、上下臂二,臉為實心,下額很短,造型似窗花、剪紙,富有裝飾味。因杭州影戲只有一隻手臂揮舞,動作較簡單而靈便,善於演出武打戲。聲腔以亂彈、高腔、徽調為主,戲班由5至6人組成。一般武戲為開鑼戲(頭場演出),正本(正式演出)為文戲。

 

川鄂滇影系

川鄂滇影系(包括湖北皮影、桐板皮影,即河南南部皮影、四川皮影及雲南皮影)。這一影系共同特徵是:大型牛皮影,結構複雜,是南方影戲代表。各地方皮影又有差異,如湖北皮影造型滾圓,面部實心陰刻,不重圖案裝飾;桐柏皮影上小下大,身臂特長;成都燈影造型,有稜有角,面部分空臉和滿臉(實心)兩種,服飾圖案精美,戲劇程式複雜。

 

湘贛影系

湘贛影系(包括湖南、江西範圍,以湖南影戲為中心),傳統影偶用紙雕刻,造型以土紙多層(一般為7層)裱糊成紙殼刻鏤、着色、塗蠟而成,造型渾圓,面部多為七分臉,比北方影人大一倍多,衣服精巧,有的還嵌以彩色透明紙,映在影窗上,形象鮮豔。

 

潮州影戲

潮州影戲(包括廣東影戲、福建影戲和港台影戲三大類型,在影偶造型、腔調、信仰三方面具有一些同特徵,屬紙影體系)。廣東潮州歷來盛行影戲,達於福建、台灣等地,形成三種類型,共同特點在影偶造型上有皮影、紙影兩種;全身12關節的羊皮影,傳自杭州,但風格與杭州不同。影偶為雙臂影人,多以三根帶竹柄的金屬絲操縱,老藝人口傳紙影是由皮影發展來的。

Last updated:
2019-07-17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