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皮影戲是如何運作?

1504ph006
天官賜福
1504ph006

皮影藝術是一種融操縱技巧、唱、唸、音樂、繪畫、雕刻、聲光和故事於一體的民俗藝術。皮影戲沒有舞台,只有影幕,幕的兩側為上下場門。由於皮影戲的影幕很像窗戶,故又稱「影窗」。傳統影窗一般高3英尺,寬7英尺,蒙以白棉紙或白布,後懸7根燈蕊油燈(後改汽燈、電燈),只要把燈管平衡放在影窗後面,便不會把演員的手臂及影偶的操縱桿投射在影窗上。此外,可在燈盒之外,安裝不同顏色的玻璃紙,也可裝置能轉動的木軸,以調節光的亮度與顏色。歷代皮影戲的佈景(亦稱襯景)都十分簡練,便於攜帶,這是配合皮影戲流動演出的特性。透過雕刻家精巧細緻的工藝,整個場景,包括亭台樓閣、山川風貌、將相府第、室內陳設等,都活靈活現。但因受影窗設計所限,只能採取平面造型。表演皮影戲的藝人除了操縱影偶外,還要操縱道具。道具包括石塊、茶杯、書本等。首先預備道具桿,然後迅速抽出姆指與食指,把道具拋或送出去指定的位置上。

1504ph017
皮影舞台圖
1504ph017
1504ph018
以日光管燈為影窗
1504ph018

北京影戲偶共12包,包括文女包、武女包、文生包、武生包、紗帽包等。南方影偶亦按「文場」、「武場」、「女褶子」、「箱底子」(道具場景)等分類。一般而言,傳統的戲班約有六七人,一人主演,一人助演,而其他人則負責器樂的演奏和演唱。

 

在皮影戲正式演出前,樂師會先奏樂(現在多以錄音機播放有關樂曲),表演藝人同時在影窗上貼上桌椅和佈景,此謂「擺台」。一般皮影戲演出的樂器有鼓、鈸、鑼、板、笛、胡琴及嗩吶等,演奏及唱的曲調多為當地的戲曲或小調,如北京皮影戲的京腔、四川皮影戲的川劇唱腔等。由此可見戲曲對皮影戲唱腔的影響。但不可忽視的是,影戲的唱腔造就形成了不少地方劇種。

1504ph013
皮影戲班奏樂表演,現今已難得一見。
1504ph013

開台後由掌燈師傅(下線)來點燃,枱面師傅(上線)背影人箱子上台。先掛上150件左右影人戳子,然後再依次打開影偶包,挑選演出劇目的人物,與相關戳子組合,此時開場鑼鼓演奏,一般依次是《加官》、《大元寶》、《四鍋頭》等鑼鼓經。上線掌台師傅為一班之台柱。此外,影戲班後台組織嚴格,一旦開演,各司其職,不能隨便說話和走動。

 

皮影表演由演與唱兩部分組成。負責彈、唱、唸者為「前聲」,而負責做、打的為「簽手」。所以前聲與簽手的配合十分重要。演出時,簽手兩手握着簽子(即操縱桿),表演有關情節的動作,與此同時,簽手也要配合前聲的奏樂,表演相應的動作,如擊鼓。簽手常用的技巧是「換人」,換人可以是當場變換人物的造型,也可以只換影偶的手、腳之類。簽手要在音樂、唱腔及燈光的配合下,迅速完成動作,實也不易。

1504ph010
妖旦
1504ph010

影戲的行當一般按照唱腔和扮相,分為生、旦、淨、末、雜、丑、神佛、龍、虎、馬、狗等類,有的根據人物的年齡和文武,作更細緻的區別,如旦行又分「正小」(青衣)、「姑娘」(閨門旦)、「武旦」(刀馬旦)、「花小」(即花旦或花衫)。「生」行亦分老生、小生、武生。武生中根據人物的身份,分為長靠武生,軟、硬羅帽武生。前者是馬上大將,後者多是武林豪傑,他們出場各有區別,這些人物類型在表演上有各自的程式。

1504ph014
春江皮影團所用之戲台
1504ph014
1504ph011
羅帽武生
1504ph011
Last updated:
2019-07-17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