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外交」推動國際地位的提升

和體育比賽一樣,外交領域也有「主場效應」——「主場外交」。近年來,APEC領導人峰會、G20領導人峰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中國主場外交日益豐富,推動了中國國際話語權、影響力的增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體育比賽中的「主場效應」(也稱「東道主效應」)大家都聽說過:無論是籃球、足球還是其他比賽,以逸待勞的主隊憑藉對場地的熟悉、聲勢浩大的球迷支持,獲勝幾率往往高於客場比賽。

如果將國際舞台上國與國之間的角力看作是比賽,那麼主場效應在國際政治外交領域的體現則應是「主場外交」。「主場外交」,顧名思義,即在本國進行的雙邊或多邊外交活動。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進一步強調外交的戰略謀劃、 主動塑造、 開拓創新和積極運籌的思維,主場外交則是其重要體現。它提升了中國的戰略能力,也推動了中國國際話語權、影響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

 

甚麼算是主場外交?

具體來說,甚麼才算是主場外交呢?中國前駐瑞典和新西蘭大使陳明明認為,主場外交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中國召開,二是多邊。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認為,真正的主場外交應同時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明確外交活動的「地理場域」,即在「本國(境)內」;二是明確東道主對外交活動的主動性,即東道主應當發揮重要乃至主導作用;三是明確外交活動對服務本國總體外交任務具有「積極正面作用」。因此他給主場外交下的定義為:在一國(境)內開展的,由東道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並能對維護和拓展該國國家利益發揮積極影響的各類重要外交活動。

d8yanqihu
舉辦過「一帶一路」高峰論壇、APEC會議的北京懷柔雁棲湖景色(來源:視覺中國)
d8yanqihu

 

以這一標準來看,近年來中國的主場外交活動可謂相當頻繁,內容也日益豐富。2014 年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峰會(亞信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2015 年在北京舉辦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周年」紀念活動,2016 年的亞投行成立儀式和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2017 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此外還有中非論壇、中拉論壇、世界互聯網大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等等。

2018年則有四大主場外交活動: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6月於青島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9月在北京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以及11月於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近年來中國的重大主場外交

main_site_illustration_zhuchangwaijiao_v8-03
main_site_illustration_zhuchangwaijiao_v8-03

 

為甚麼要舉辦主場外交活動?

一般來說,多邊峰會往往是主場外交的重頭戲,除了如聯合國大會、達沃斯經濟論壇這樣在固定地點召開的多邊峰會外,其他如 G20 峰會、金磚峰會、APEC 領導人峰會等基本上是在各國輪流舉行,也成為各國主場外交的亮點。

為何要競相爭取主辦這些重要的多邊峰會?它們也有着體育比賽般的「主場效應」麼?它們具體又能給東道主帶來甚麼呢?

學者凌勝利認為,主場外交的價值,在於可以利用主場便利在議程設置、人員安排、媒體宣傳等多方面發揮積極引導作用。換句話說,東道主可以利用主場的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優勢,掌握或增強國際話語權,擬定有利於本國的議題或議程,推動制定有利於本國的國際規則或秩序,從而實現本國的外交目標。

由於時間、資源有限,每次多邊峰會只能圍繞幾個主要議題討論。此時東道國就可以充分利用「主場優勢」,優先設置議程,將關係到自己切身利益並需要國際合作的議題列為優先議題。

如 2014 年APEC 峰會,中國將「互聯互通」列為三大議題之一,與此前中國相繼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籌備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倡議相呼應。

2016年G20 杭州峰會,中國將「可持續發展」和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列為峰會的重要議題。這與當年「十三五規劃」的新發展理念相吻合,符合主動應對氣候變化和產能過剩問題、推動綠色發展的需要。

再如2018年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市場開放為主旋律。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文章指出,「在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局勢下,中國將通過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回擊外界對中國市場開放度不夠的質疑」。

d8jinkoubolanhui
上海「進口博覽會專列」地鐵(來源:視覺中國)
d8jinkoubolanhui

 

與議程設置能力相應的是國際話語權、影響力的增強。重要的多邊峰會往往有數十個國家上千名代表參加,更有不少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重要的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媒體大量、集中的報道有利於傳播中國的理念與聲音:亞洲命運共同體、互聯互通、包容發展等中國聲音逐漸為國際社會所熟悉和了解。

一個國家的理念和方案在國際社會的受歡迎程度,是該國在國際社會中話語權強弱的重要標誌之一。儘管當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地區和全球的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國際社會對此並未給予相應的評價,這與中國話語權不強有很大關係。

國際話語權需要加強話語塑造、有效傳播和良性互動。在多邊外交場合,掌握國際話語權既關鍵但又很難做到。此时,主場外交卻能提供一條捷徑,使東道國通過制定有利於己的議事日程、國際規則,最大限度地增強甚至掌握國際話語權,從而使自身意志更易於實現。

通過主場外交的舉辦,中國一方面在會議主題、議程設置等方面植入中國理念 ,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利用會議發言機會闡述中國理念和方案。如 2014 年亞信峰會上提出的「亞洲新安全觀」,2015 年博鰲論壇上提出的「亞洲命運共同體」,2016年G20杭州峰會提出可持續發展觀、2017年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提出「金磚+」概念……法國《新觀察家》雜誌在2017年底指出:「中國越來越向世界展示出其強大的影響力。」

d8hangzhoug20
杭州:水稻繪出G20杭州峰會圖案(來源:視覺中國)
d8hangzhoug20

 

此外,積極主辦主場外交有助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由於現有國際機制的既得利益集團不願讓步,導致國際機制改革很難實現,這從中國想提升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份額遇到的難度中可見一斑。作為當今國際體系的「後來者」,中國的國際地位受到限制。

在這方面,主場外交也可發揮較好的作用。中國不僅積極爭取舉辦 APEC 峰會、G20 峰會、金磚峰會等重要的多邊峰會,利用主場外交契機推動國際機制改革或加強議程設置,還積極打造博鰲亞洲論壇、世界互聯網大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中國主場外交的品牌,提升中國對國際規則的制定能力,進而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通過打造中國的主場外交品牌,中國的主場外交經久不衰,國際地位也可得到持續鞏固。

 

當前中國對外戰略的一大挑戰是,如何盡可能高效地將中國不斷增強的實力轉化為相應的國際影響力,使中國的國際貢獻和國際聲譽更加平衡。而主場外交則成為提升中國戰略能力與國際話語權的有益手段。

隨着越來越多主場外交活動的舉行,來華參會國家的數量與規格令人矚目,中國理念得以傳播,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得以增強,國際地位也穩步提升。利用主場外交的便利,中國在議程設置上主動發力,將國際關注和中國關切相結合,國際利益和中國利益相協調,不斷貢獻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

因此,中新社的文章指出,主場外交是傳播中國理念、展示中國方案、彰顯中國智慧的重要平台。「……一系列高規格主場外交,讓世界看到了一個開拓創新、勇於擔當的中國。」而美國「外交學者」網站則刊登韓國延世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金凱的文章認為,中國正在由一個全球秩序的「接受者」變為「塑造者」或「貢獻者」。

 

 

參考資料:

《中國主場外交這三年》 李永成 黨政論壇 2016年第12期

《「主場外交」助力中國戰略能力提升》 凌勝利 當代世界 2017年第9期

《中國的「主場外交」:機遇、挑戰和任務》 陳東曉 國際問題研究 2014年第5期

《辦好主場外交盡顯中國魅力》 張穎 前線 2014年第5期

《「主場外交」與中國的全球話語權》 蔡鵬鴻 學術前沿 2014年第24期

《外媒關注北京峰會 中國主場外交向世界傳遞信心》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9/3

 

ebook

 

首先,隨着中國對世界經濟繁榮和國際和平穩定的作用愈加突出,「中國聲音」和「中國方案」日益得到國際社會和國際輿論的期待和重視,中國主場外交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

其次,中國的改革開放成功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不僅為世界和平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還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選擇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和體制提供了經驗。這極大增強了中國主場外交的吸引力。

再次,中國具備集中力量辦主場外交的政治體制優勢。體制優勢能夠保證充分有效地動員國內各種力量。

Last updated:
2018-11-15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