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造星」者——「衞星之父」孫家棟

孫家棟,被人們稱為「中國衞星之父」。他在困難中領導了第一顆人造衞星研製團隊,開創了中國衞星事業。他一生參與發射了40多顆人造衞星,至今年過九旬仍為此奔波。他是「兩彈一星」工程元勛,他是真正的「造星」者。

1967年7月,北京正值盛夏,驕陽似火。

一個酷熱的午後,一位年輕人正伏案進行導彈設計。為了不讓汗水滴到圖紙上,他用一條毛巾圍住脖子,樣子頗為古怪。

這時,一位不速之客推門而入,開門見山:「我是國防科委的汪永肅參謀。為了確保我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的研製工作順利進行,中央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由錢學森任院長。錢院長向聶老總(聶榮臻)推薦你了,根據聶老總的指示,決定調你去負責衞星的總體設計工作。」

年輕人二話沒說,扛着被卷書箱去新崗位報到了。從此,他由導彈設計專業轉入了衞星研製領域,這一轉就是一輩子。他就是「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人們還稱他為「中國衞星之父」。

tu1
(來源:中新社)
tu1

 

貪吃結下航天緣

1929年,孫家棟出生在遼寧省瓦房店。19歲時,他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

1950年的元宵節,許多同學都忙着回家與家人團聚,孫家棟也打算去住在哈爾濱的姐姐家。但他聽說當天學校的晚飯有紅燒肉,那年頭吃上一頓紅燒肉可不容易,於是他決定吃完晚飯再走。就在晚飯時間,校領導來到飯堂通知新中國空軍要招人的消息,孫家棟毫不猶豫報了名。沒來得及向家人道別,吃完了紅燒肉,他當晚就登上了開往瀋陽空軍第四航校的火車。

第二年,空軍挑選了30位優秀學員,送往蘇聯著名的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孫家棟有幸成為其中一員。留學期間,孫家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每年他的照片都被貼在學校門口的「明星榜」上,以示鼓勵。1958年畢業時,他還獲得了代表最高榮譽的金質斯大林獎章。

1957年的一段經歷,也讓孫家棟記憶猶新。當年訪問蘇聯的毛澤東,在莫斯科大學音樂堂接見了留蘇學生。毛澤東面對台下的青年學子,發表了那段著名的講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孫家棟當時就是坐在台下的青年學子之一,毛澤東的話令他備受鼓舞,立志報答國家對青年們的殷切期望。

 

困難中鑄就首顆衞星

學成歸國後,孫家棟先是被分配進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進行火箭與導彈的研製工作。1967年,由錢學森親自點將,讓孫家棟擔任第一顆人造衞星總體設計師,並負責重組衞星研究隊伍。當時正值「文革」的混亂時期,原本的衞星研發隊伍被衝散,孫家棟從各地和各部門,挑選了18個人組成了研究團隊,後來他們被稱為「航天18勇士」。

tu2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1911-2009)(來源:fotoe)
tu2

 

研究隊伍組建好了,但擺在他們面前的任務卻不輕鬆。按照計劃,在1970年就要把第一顆人造衞星送上天,此時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到三年。為趕上工程進度,孫家棟說服了一些老專家,決定精簡計劃,先實現衞星上天,達到掌握航天技術的基本目標,再研製具有科學探測功能的應用衞星。

方案確定後,孫家棟壯着膽子,找到了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劉華清上將,說:「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們定了,拍個板,我們就可以往前走。」儘管劉華清並不分管,但考慮片刻還是對他說:「技術上你負責,其他問題我負責,我拍板。」

研製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到了快要總裝時,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中,幾乎所有衞星儀器上都加上了毛主席像章,但這些像章會給衞星的重量及散熱帶來不小的問題,孫家棟為此感到很為難。在人民大會堂向周恩來總理彙報衞星研製進展的會議上,孫家棟鼓起勇氣向總理提出了這個隱患。總理回答道:「像我們人民大會堂這個政治上這麼嚴肅的地方,也不是到處都掛毛主席像,搞衞星還是要有科學的態度。」這一席話,一下化解了壓在孫家棟心頭的擔憂。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火箭噴出的烈焰劃破酒泉發射場夜空,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老百姓們湧上街頭載歌載舞,當中也有孫家棟幸福的笑臉。

tu3
甘肅酒泉,東方紅一號衞星發射場遺址(來源:視覺中國)
tu3

 

失敗壓不垮航天人

東方紅一號發射後不到一年,由孫家棟主持的實踐一號衞星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衞星,它在太空中工作了八年之久。

但航天活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孫家棟坦言:「航天發展到現在,是世界公認的高風險活動。任何一件事不管搞過幾次,在自己手上都是從零開始。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往往帶有災難性的後果。」而1974年的那次失敗確實讓他印象深刻。

這一年,研製了三年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衞星終於要發射了,其研製難度也比之前的衞星更加複雜。發射當天上午,卻突然沒有收到衞星內部供電成功的信號。此時,離火箭點火只有幾十秒,孫家棟不顧違反制度,馬上大喊了一聲:「停止發射!」

經過修復,下午衞星再次發射,但還是在升空後21秒發生爆炸,孫家棟當即暈倒。醒來後他躲在地下室的一間小屋裡大哭一場。事後查明,事故源於衞星中的一根導線在升空時被震斷了。承受着巨大壓力的孫家棟仍鼓勵大家不要灰心,重新開始。

1975年,真正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衞星終於衝出大氣層,並如期返回預定着陸點。

tu4
首顆返回式衞星尖兵一號(來源:視覺中國)
tu4

 

1984年發射的第一顆試驗性通信衞星東方紅二號同樣經歷了驚險萬分的時刻。衞星進入預定軌道後,電池溫度卻由於太陽照射而不斷升高。但衞星對着太陽的角度也已到了設計臨界,再調整很可能將失去地面對衞星的控制。作為總設計師的孫家棟經過幾分鐘的思考,果斷地下了「再調5度」的指令。現場操作人員慎重起見,臨時拿來一張煙盒紙寫下「孫家棟要求再調5度」的字據,請他簽字,孫家棟毅然簽下自己的名字。

電池溫度最終回復正常,衞星化險為夷,順利實現信號傳輸和通信功能。

在磨礪中不斷成長的中國航天技術越來越成熟。八十年代後期,時任航天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的孫家棟又承擔起了將國產火箭推向國際市場的談判工作。經過三年的磋商,中國拿到了第一個火箭發射商業合同。此後,中國陸續為法國、巴基斯坦、德國、巴西等提供火箭和衞星發射服務。

 

古稀高齡再挑探月重擔

2007年10月,嫦娥一號探月衞星完成繞月飛行時,全國觀眾都從電視機上看到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背對飛控指揮中心歡騰的人群,掏出手帕,默默擦拭眼淚。這就是擔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孫家棟,此時他已78歲高齡。

tu5
(來源:視頻截圖)
tu5

 

孫家棟一生主持設計了幾十次衞星工程,但嫦娥一號的成功仍然令他如此動容。他說:「因為這是中國航天事業非常大的一步跨越,是東方紅一號後的又一個里程碑。」

探月工程與地球衞星完全不同。地球衞星上天圍繞地球轉,是雙體關係。探月工程要考慮地球、月球和衞星的三體關係,軌道設計與測量非常複雜。探月衞星飛行距離38萬公里,地面測控能不能跟上,也是一項考驗。

工程立項前,孫家棟就組織全國各方面力量進行反復論證,並且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將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步實施。

作為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考慮最多的問題自然是工程目標的實現、關鍵技術的解決途徑和各大系統的配套協調。與別人說話時,孫家棟總是眼瞼微微下垂,帶着笑意,語調平緩,寧靜穩重。也因如此,各個團隊均能在他的帶領下協調運轉。

面對首次探月這個複雜的問題,他提出整合國家現有的航天技術,利用40年來航天工程積累的火箭技術、東方紅三號衞星平台及衞星測控系統來設計方案,這也將大大降低工程所需的資金。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評價道:「孫先生是一個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高手』。」

臨近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的最後一年,孫家棟主持參加了近百個與航天有關的會議,10次進入發射場,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城市飛往另一個城市協調工作,有時候一周內要去四五個城市。一切辛勞最終都化成了這位老人家甜蜜的淚水。

 

從東方紅一號算起,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總工程師的人造衞星已超過40顆。至今,年過九旬的他仍然奔走在各地,為擁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指導和宣傳。中國航天事業幾十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背後正是凝結着無數如孫家棟這樣的科學家的心血和奉獻。

 

 

參考資料:

《「中國衞星之父」孫家棟的傳奇人生》 搜狐網 2018/10/3

《孫家棟:航天是我的愛好》 搜狐網 2019/5/23

《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孫家棟》 人民網專題

《大家-孫家棟「星」光閃耀》 央視網 2011/9/17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0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