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一個傳統喪禮的過程

30077ph039
甘肅景泰縣兔窩村,陰陽法師在超度亡靈。
30077ph039

舊時喪葬通常經過沐浴更壽衣、上廳、報廟、發訃告、置靈堂、成服賜杖、接棺、入殮、弔祭、守靈、出殯、安葬、回靈、超度、升龕等環節。

 

裝殮

殮,就是給屍體穿入棺的壽衣。含殮,指古時將珠寶放於死者口中含之後入棺,後以此泛稱入殮。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分小殮和大殮。在堂上設帷帳,把死者和生人隔開。家屬脫掉華美衣服,除去各種裝飾品,易服布素,開始居喪。

 

報喪

報喪,又稱發訃音。喪主派人向死者親友報喪,通常由逝者的兒子或侄子擔任報喪者。以喪主的名義用書面形式發出的報喪文書,又稱訃告、訃聞、訃文。喪主一般是死者的兒子,由長子領頭,婦女不能主喪。

 

報廟與掛孝簾

報廟,又稱「報地頭」,是喪家到城隍、五道廟或土地祠報死訊,請相關神靈註銷死者在陽間的戶籍,到陰曹地府去報到的喪俗。掛孝簾則指喪家用白布掛在門框或門楣上,掛上白燈籠,垂下門簾的喪俗,貼上白底黑字或藍底白字的輓聯,以便告知旁人家中舉喪。

 

賜杖成服

賜杖成服,指族長或法師給喪家男女子孫按長幼依次賜授麻衣、麻帽、芒鞋、孝杖,以供喪期使用的喪俗。古代對喪服有着嚴格的道德規範,死者家屬分別按血緣關係的遠近穿着不同等級的喪服,叫成服。古代漢族喪服按親疏關係不同而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稱為「披麻戴孝」。

 

棺殮與停柩

棺槨,又稱棺材、壽材。已經盛殮屍體之棺稱柩,停柩稱殯。古代對棺槨的數量配置講究,西周規定天子四重,諸侯三重,卿大夫再重,士一棺一槨。富戶置棺不惜重金,多以松、柏木為料,窮人置棺木多以柳、楊、雜木為料。

 

守靈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民居內設置靈堂,通常選擇進門客廳,使用「掛帳子」的方式,以被面或白布為底,中間張貼奠字,前面擺放供桌,放置遺像、香燭和供品,供品一般為三樣:蘋果、香蕉、蛋糕等,個數為奇數。供桌的前下方安置跪墊、火盆,供弔唁使用;如有花籃,放置靈堂兩側。守靈期一般為三、五、七天,人去世的當天算作第一天。

30077ph038
四川青城山農家舉行喪事的靈堂
30077ph038

辭靈與出殯

辭靈,指逝者發引前在家的最後一夜,零點前後,子女親屬在靈前舉哀,向靈柩行禮告別。出殯,又稱發引、送葬、出山,即下葬之日靈柩啟行,前往墓地。出殯之日,一般由八個杠夫分兩班輪流扛抬,俗謂之「八仙抬柩」。杠夫將棺材抬至門外大杠上放好,孝子孝婦繞棺一周,摔盆後,杠夫起靈。

 

摔喪駕靈

摔喪,又稱摔盆、摔獻、摔牢盆、扳牢盆。出殯之日,由主喪孝子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一次摔碎,愈碎愈好,習俗認為這盆是死者的鍋,摔得愈碎愈方便死者攜帶到陰間。瓦盆一摔,猶如號令,杠夫迅速起靈,摔盆者扛起引幡或牽引靈車正式出殯,古稱「駕靈」。

30077ph040
清代喪家以鼓樂迎接親友到靈堂弔唁,披麻戴孝的孝子叩頭還禮,喪家婦女在孝帷內哭泣。
30077ph040

下葬

下葬,又稱安葬、落葬。靈柩到達事先請風水先生擇選的墓地,祭奠。下柩時把明旌放在柩上,家屬按男東女西肅立默哀。各種隨葬品放在棺木之旁,棺木和隨葬品用棺衣覆蓋。後用土掩壙,並築土成墳,拜奠如儀。安葬後,孝子孝孫要繞道回家,進家門前要跨火洗手,回到家裡要吃準備好的茶乾、雲片糕、白糖水、豆腐宴(又稱喪席),並按照逝者年齡回禮。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0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