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魏晉時期的灑脫風度如何在畫中呈現?

0511ph010
《列女仁智圖》卷(局部),晉顧愷之。
0511ph010

魏晉南北朝是繼春秋戰國之後,一段政權分裂、朝代更迭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人性覺醒、自由解放和富於智慧的時代。「魏晉風度」、「魏晉風骨」造就了一代的藝術精神。這個時代的藝術傾向於簡約玄澹,超然絕俗。在解脫了漢代儒家的束縛後,魏晉人直接欣賞、品評人物,追求人格的自然主義和個性之美。他們欣賞山水,由實入虛,以表裡澄澈的胸襟、玄學的意味來體會自然,創立一個風神瀟灑的山水靈境,形成一種脫俗的理想美。魏晉南北朝的繪畫藝術向後世展示了全面的文化特質:畫風中的「疏密」二體定制於此時;經典的藝術理論如「六法與畫品」、「傳神論」、「山水畫理論」滌訕形成;卷軸畫走向獨立;筆法在繪畫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確定。又因遭遇五胡亂華,導致華戎混雜的局面,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使繪畫題材、樣式、技法都得到空前和多樣化的發展。

0511ph012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拓片,南京西善橋南朝初年大墓。
0511ph012

魏晉南北朝的人物畫有以文學作品為題材的,肖像畫也非常盛行,重要的人物畫家均以肖像畫聞名。而仕女畫多表現歷代仁智的列女形象,主要為宣傳說教的圖解,但在當時出現的《洛神賦圖》中已經出現如凌波仙子般的洛神形象,仕女畫一直到唐代才真正成為表現現實女性生活的繪畫。顧愷之提出的「傳神寫照,正在阿睹(指眼珠)之中」,主張人物畫創作要注重傳神,強調點睛。他所畫人物畫的線條如春蠶吐絲,緊勁連綿,流水行雲皆出於自然,被稱為「高古遊絲描」(十八描的其中一種)。此外,他在畫中着色也只是以濃色稍加點綴,不求過分藻飾,重描寫人物的品格與風度。由此可見,當時的肖像畫十分注重表現人物情態和個性。

傳為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現存有5種宋代摹本,是根據三國時曹植(曹操的三子)的《洛神賦》所作。表現曹植由京師返回封地途中,在洛水邊與洛神相遇而愛戀,卻終因人神路隔而無奈分離的動人故事。主要人物曹植與洛神在不同場景中反復出現,情節生動感人,畫面和諧統一。在動與靜、鬧與寧的對比中,襯托出主人翁分外寂寞的心情,與原作中以華麗辭句寫無奈離愁有異曲同工之妙。畫中以豐富的山水樹石作為背景,展現各種情節,同時起到分隔、聯繫、統一的作用,又保持了構圖的完整。而人物形象的刻畫正符合顧愷之「以形寫神」和「傳神阿睹」的主張。另一傳為顧愷之的《列女仁智圖》,描繪的是《古列女傳》、《仁智傳》部分。但現在的畫面僅存10節,共28人。圖中用線比較剛勁,與高古遊絲描風格有不同之處,亦為宋代摹本。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1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