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春秋時代,中醫就已引用《易》學原理。《左傳》記載,醫用蠱卦來解釋晉平公的病情,說他是「女惑男,風落山」。蠱卦的上卦是艮,代表山,也代表少男,下卦是巽,代表風,也代表長女。後世自此便把年長女子勾引年輕男子稱為「落山風」。
自漢代以後,引《易》學闡述醫理已成為中醫學特點。宋代的方書中,還記載許多以《易》學命名的方劑。明代張景岳的《類經附翼‧醫易義》,幾乎把所有的宋《易》基本內容都納入其醫理之內。醫與《易》的密切結合,反映中醫學如何利用自然哲學實踐對人體的研究。
易學除了影響中醫學發展之外,《周易》傳到歐洲後,也在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稱讚此書「代表中國人的智能」。德國自然科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茲認為,「八卦」體系與他發明的二進位制互相符合。丹麥的量子力學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玻爾,甚至以《易》學「太極圖」作為家族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