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還原歷史真相——簡牘文化

202135phn001
陝西白水倉頡廟廣場,二十名兒童高舉《千字文》竹簡並朗讀。(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35phn001

簡牘是古代的書寫工具之一。簡是竹質,牘是木質。簡牘就是指用以書寫文字的竹條與木板。它因製作便捷,成本廉宜,在古代大為普及。在紙張未發明之前,簡牘記載了不少史實,上至皇帝詔書,下至土卒家書,以及社會方方面面等內容。透過考古發掘,從簡牘裏,歷史學家因此獲得寶貴的歷史資料。

製作簡牘的工序是先將青竹筒蒸煮,用火烤使其「發汗」脫水,稱為「殺青」,這是用以防止日後變形及被蟲蛀。因此,後世也稱竹簡為「汗青」,引申為書冊、史籍。殺青的竹簡可打孔後將線穿過竹簡連綴成冊,也可不打孔,直接綁竹簡。殺青後還要刮削竹簡,使其表面平整,便於書寫。

簡牘大致可分五類形制:簡、牘、檢、觚、楬,它們體積各異兼各有功能。例如「簡」主要用於公牘和一般書籍之用;「牘」一般用來抄寫契約、醫方及戶口之用,因此有「籍」、「簿」之稱。牘還有通信的用途,所以信件又稱「尺牘」。

史籍記載中國最早發現簡牘,是在西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劉餘在廣建宮殿時,破壞了孔子舊宅,並從孔宅的牆壁裏發現數十篇寫在簡牘的先秦典籍。孔子第十一代孫兼西漢經學家孔安國研究這批簡牘。因此,魯恭王劉餘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發現古代簡牘的人;孔安國則是中國第一個整理簡牘的學者。

在二十世紀時期,歐洲不少探險家來華,他們發現的簡牘亦隨之被運到海外,成為現今多國博物館的藏品。最著名的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他是第一個外國探險家在中國西北發現簡牘。1900-1916年間,他先後三次前往中亞及中國西部探險和考察,從中掠走大批珍貴的歷史文物,當中包括在敦煌莫高窟所得的簡牘。斯坦因獲得這批簡牘後,交給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研究及發表研究文章。當時中國學者王國維及羅振玉雖然僑居日本,但也決心加入研究行例,他們寫信向沙畹索取敦煌漢簡的文字及照片資料。在無法看到實物的情況下,他們最終在1914年,於日本出版了《流沙墜簡》一書,震驚中外學術界,被譽為中國研究古代簡牘開創之作。

另一次簡牘的重大發現是1930年,瑞典籍考古人員貝格曼(Folke Bergman),在現今甘肅省境內的額濟納河流域古遺址,採集到總計上萬枚簡牘,因為這批漢簡出土地區是漢代張掖郡居延縣,故稱為「居延漢簡」,為研究漢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先後出土戰國、秦、漢、三國以至西晉的簡牘約數十次,所得簡牘超過二十萬件,為歷史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當中有著名的馬王堆漢簡、睡虎地秦簡、走馬樓吳簡、郭店楚簡、里耶秦簡。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9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