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兵不厭詐——秦戰長平造謠決勝

202130ph003_01
長平之戰對日後秦滅六國非常關鍵。
202130ph003_01

秦趙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傷亡最多的戰役,也有歷史學者稱之為「中國古代最大戰役」。秦趙同為戰國七雄,兩國在地理位置上接壤,摩擦不斷,戰事頻繁。兩國的軍事實力大體相當,論綜合國力則趙國弱於秦國。秦國要成就王霸之業,必然要東進擴張,趙國就成為它的障礙。

 

公元前262年,秦軍伐韓,切斷了上黨郡(山西長子)與韓國本土的聯繫。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轉而投降趙國。上黨是控制中原、燕冀之地的戰略要地,也是趙國首都邯鄲西方的天然屏障,所以秦國也不願輕易放手。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齕攻佔上黨城,趙國於四月派老將廉頗率數十萬大軍駐守上黨地區的重鎮長平(山西高平),對抗秦軍。趙軍初戰即屢屢失利,廉頗於是以丹水為天然屏障,又修築百里石長城防線,堅壁固守,成功地擋住了秦軍的進攻。但「興師十萬,日費千金」,戰事拉鋸,物資軍備損耗極大。秦國雖然農業實力雄厚,但也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秦相范雎於是派間諜攜千金前往趙國首都邯鄲散播謠言,聲稱廉頗很容易對付,他很快就要投降了,秦國怕的只是趙括。趙國的國力本來就不如秦國,國庫空虛,更承擔不起持久戰的代價。趙孝成王正自惱怒廉頗領軍傷亡多,屢次戰敗卻堅守營壘不敢出戰,心煩意亂之下,聽到秦國的策反謠言,不啻火上澆油,於是決定臨陣換將,以年輕將領趙括代替廉頗為長平前線最高統帥。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善於「紙上談兵」,立過一些戰功,但經驗尚淺,還很自負。他八月抵達長平前線後,悉數改變軍令約束和防守戰略部署,撤換大批中下級軍官,集中兵力,企圖一戰殲滅秦軍,收復上黨。他很快就集結四十五萬大軍,主動出擊,強渡丹水。而在此時,秦軍主帥已悄悄更換為絕世名將白起。白起令全軍佯敗撤軍,引誘趙軍深入追擊,另發奇兵迂迴包抄,截斷趙軍糧道,阻截援軍。另一支秦軍則突破趙軍防線,穿插切割趙軍為二。趙軍主力被秦軍壓縮在秦軍防禦壁壘所在的將軍嶺與韓王山所夾挾的一片低凹山谷,達四十六天,糧盡援絕。趙軍多次突圍不成,趙括最後親自赤膊上陣,率精兵強行突圍,身中數十箭,直接被射成刺蝟。趙軍全部投降,終遭白起下令坑殺。

202130phn004_01
山西高平的長平之戰一號屍骨坑。(圖片提供:Fotoe)
202130phn004_01

長平之戰的失敗,令趙國一蹶不振,喪失了逐鹿中原的資格,秦國從此確立了對趙國的戰略優勢,加速了統一中國的進程。趙國之所以失敗,應該有許多因素,包括國力、軍力、地理形勢的下風。而臨陣易將,重用趙括這樣的重大戰略決策失誤,顯然也是重要原因。宋元之際的歷史學家胡三省就認爲:「趙之禍不在於受上黨,而在於用趙括。」趙國高層為甚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國情現實、戰略盲點、情報缺失等,都應該是考量的因素,而秦國在關鍵時刻利用謠言誤導趙國朝野,可以稱得上是心理戰的典範案例。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12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