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兵不厌诈——秦战长平造谣决胜

202130ph003_01
长平之战对日后秦灭六国非常关键。
202130ph003_01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战役,也有历史学者称之为“中国古代最大战役”。秦赵同为战国七雄,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接壤,摩擦不断,战事频繁。两国的军事实力大体相当,论综合国力则赵国弱于秦国。秦国要成就王霸之业,必然要东进扩张,赵国就成为它的障碍。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切断了上党郡(山西长子)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转而投降赵国。上党是控制中原、燕冀之地的战略要地,也是赵国首都邯郸西方的天然屏障,所以秦国也不愿轻易放手。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攻占上党城,赵国于四月派老将廉颇率数十万大军驻守上党地区的重镇长平(山西高平),对抗秦军。赵军初战即屡屡失利,廉颇于是以丹水为天然屏障,又修筑百里石长城防线,坚壁固守,成功地挡住了秦军的进攻。但“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战事拉锯,物资军备损耗极大。秦国虽然农业实力雄厚,但也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秦相范雎于是派间谍携千金前往赵国首都邯郸散播谣言,声称廉颇很容易对付,他很快就要投降了,秦国怕的只是赵括。赵国的国力本来就不如秦国,国库空虚,更承担不起持久战的代价。赵孝成王正自恼怒廉颇领军伤亡多,屡次战败却坚守营垒不敢出战,心烦意乱之下,听到秦国的策反谣言,不啻火上浇油,于是决定临阵换将,以年轻将领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前线最高统帅。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善于“纸上谈兵”,立过一些战功,但经验尚浅,还很自负。他八月抵达长平前线后,悉数改变军令约束和防守战略部署,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集中兵力,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他很快就集结四十五万大军,主动出击,强渡丹水。而在此时,秦军主帅已悄悄更换为绝世名将白起。白起令全军佯败撤军,引诱赵军深入追击,另发奇兵迂回包抄,截断赵军粮道,阻截援军。另一支秦军则突破赵军防线,穿插切割赵军为二。赵军主力被秦军压缩在秦军防御壁垒所在的将军岭与韩王山所夹挟的一片低凹山谷,达四十六天,粮尽援绝。赵军多次突围不成,赵括最后亲自赤膊上阵,率精兵强行突围,身中数十箭,直接被射成刺猬。赵军全部投降,终遭白起下令坑杀。

202130phn004_01
山西高平的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图片提供:Fotoe)
202130phn004_01

长平之战的失败,令赵国一蹶不振,丧失了逐鹿中原的资格,秦国从此确立了对赵国的战略优势,加速了统一中国的进程。赵国之所以失败,应该有许多因素,包括国力、军力、地理形势的下风。而临阵易将,重用赵括这样的重大战略决策失误,显然也是重要原因。宋元之际的历史学家胡三省就认为:“赵之祸不在于受上党,而在于用赵括。”赵国高层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国情现实、战略盲点、情报缺失等,都应该是考量的因素,而秦国在关键时刻利用谣言误导赵国朝野,可以称得上是心理战的典范案例。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12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