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蔡元培在香港的晚年歲月

202117phn019_01
蔡元培像(圖片提供:宗蔚冰/FOTOE)
202117phn019_01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失陷。11月27日,蔡元培在親友陪同下,由上海乘法國郵輪到香港,原擬取道前往西南,主持西遷後的中央研究院,但因年老體弱而稍事居停。當時他七十一歲,又帶病在身。他最初住在商務印書館租用的宿舍裏。12月29日,夫人周峻率子女到香港,一家人在九龍柯士甸道156號租屋居住。此後蔡元培在香港兩年多的時光,成為了他一生最後的光陰。

 

身在香港也未忘抗戰

蔡元培居港期間,深居簡出,但對於抗日活動十分關心,在重大事情上仍盡知識分子的言責。1938年7月,他致電巴黎中國大使館轉李石曾,祝賀國際反對轟炸不設防城市大會召開,呼籲:「務請議定有效辦法,實行制止,婦孺老弱幸甚!正義人道幸甚!」9月間,又與郭沫若等代表中國文化界,致電日內瓦國際反侵略運動總會轉國聯大會主席,指責日本侵略中國,希望對日實施制裁。他一次又一次向國際組織發出呼籲,促請對中國伸出援手,並為《世界教聯月刊》撰寫發刊詞,號召「共致力於和平正義的大業」。

 

蔡元培為北京大學四十周年題詞,強調北京淪陷後,全校南遷,設備或有未周,「他日河山還我,重返故鄉,再接再厲,一定有特殊之進步」。他為培英中學的學生刊物題「培英學生」四字,固然是為一校而寫,也是他留給香港學生和教育界的紀念,原件仍然保留在該校。他還為兒童節寫了一首兒歌,歌詞如下:「好兒童,好兒童,未來世界在掌中;今日若非勤準備,他日落伍憾無窮。好兒童,好兒童,而今國難正重重,後方多盡一分力,前方將士早成功。」這首《兒童節歌》的手跡,由他的家人保留至今。

202117phn020_01
1940年,蔡元培為香港同濟中學四周年校慶的題詞「好學力行,同舟共濟」。(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17phn020_01

唯一的公開活動

他在香港僅有的一次公開活動,是1938年5月23日應宋慶齡領導的保衞中國大同盟之邀,出席該同盟與香港國際醫藥籌賬會舉辦的美術品展覽會開幕禮。展覽會在聖約翰大禮堂舉行,蔡元培發表演說,指出美術與抗戰的關係:「當此全民抗戰期間,有些人以為無鑑賞美術之餘地,而鄙人則以為美術乃抗戰時期之必需品。」原因是人人都要有冷靜的頭腦和強毅的意志,不但在前方衝鋒陷陣的將士,「就是在後方供給軍需、救護傷兵、拯濟難民及其他從事於不能停頓之學術或事業者,亦不可不有。有了這種精神,始能免於疏忽、錯亂、散漫等過失,始在全民抗戰中擔得起一份任務。」

 

當日中外名流雲集於展覽會中,說得上是一次歷史性的集會。據擔任英譯的王雲五說,蔡元培原擬藉此機會向香港公眾話別,當時香港政府特別是總督羅富國等,雖尊重蔡元培,但不便正式應酬,而這次集會由香港大學發起,蔡元培便得以與兼任大學校長的港督晤面,以示臨別前與地主道別。但此後他又因身體不適,始終不能成行。

 

1940年3月3日早晨,蔡元培起床時,胃病突發,猝然轉劇,失足跌倒。第二天送入香港養和醫院時,已陷入昏迷狀態,延至5日上午9時45分逝世,終年七十四歲。香港各界約五千人為之送葬,全港學校、商號皆懸半旗致哀。在葬禮上,港紳羅旭龢爵士代表港督致祭,有萬餘人參加公祭,國內多個省市均有追悼大會。遺體寄放在東華義莊,後安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在港痕跡

蔡元培曾於1893年由上海乘坐輪船初次到香港,住港島文咸西街元發行內。他為店主寫了一副對聯:「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當時他已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生活清苦,新科翰林有資格往各地寫字賣錢,幫補一下日常所需,俗語稱為「打秋風」。可惜這幅對聯後來下落不明,未知是否仍留世間。1930年代初,蔡元培又曾來港,參加香港大學活動,留有合照。現時,香港浸會大學其中一座學生宿舍命名「蔡元培堂」。這位老教育家的名字,至今沒有被香港遺忘。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5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