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一國兩制」和耶律阿保機

202119phn002_01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騎射鵰塑,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9phn002_01

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中共元老鄧小平為使香港順利回歸祖國而設的偉大構想。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容許香港回歸後維持資本主義制度,不用跟隨中國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然而「一國兩制」的構想事實上在一千多年前的契丹政權已實施。

 

公元907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權,自稱為「汗」,國號「契丹」,亦可稱「遼」(公元907-1125年)。其後契丹國力日漸強大,與華北地區的後梁和後唐時常有衝突。公元936年,後唐的節度使石敬瑭發動兵變,借契丹之兵推翻後唐,建立後晉,並於公元938年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自此契丹便要同時統治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燕雲十六州一帶的農耕民族。有見及此,遼國的君主採用「因俗而治」的原則,實行「南北面官制」。

 

《遼史》卷四十五《百官志》云:「兼制中國、官分南北。」北面用契丹部族制度管理北方游牧民族,由宗室、外戚和貴族通過世選制進入仕途,成為遼國的軍政重心;南面則仿效唐朝三省六部等機構管治從事農耕的南方人,主要官員由通過科舉考試的漢人組成,亦多穿漢服。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上,契丹對游牧民族實行部族制,而對漢和渤海等人則實行州縣制。在司法制度方面,遼亦實行「蕃漢分治」,「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人實施「因俗而治」,體現了契丹族能尊重與自身不同的文化,由此可見這種被現代人視為文明的價值觀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社會已萌芽。

bulb

渤海人

渤海人是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期間,居住於中國東北地區東部和朝鮮半島東北部的民族。《新唐書》稱渤海人出自高句麗支配下的粟末靺鞨,沒有明確說明其與高句麗之間的種族關係。近代中國史學界多認為渤海以靺鞨人為中心建國,屬於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國家。

202119phn003_01
「契丹王朝」的大型浮雕局部,內蒙古赤峰南山生態園契丹廣場浮雕。(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9phn003_01

諷刺的是,遼以後的「征服王朝」,如女真族的金和滿族的清,並未有繼承契丹「因俗而治」的良好傳統。相反,他們不但未有尊重不同的文化,更往往把自身的文化強加於漢人身上,如金人在入主中原的初期,曾採用武力强迫「下令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皆死」,逼使漢人改穿女真人的衣服,留女真人的髮型,違令者將被處死。而清人在入關後亦發布了「剃髮令」,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以高壓手段逼使漢人跟隨滿人的剃髮習俗。在後來的「征服王朝」以劣幣驅逐良幣下,按「因俗而治」的原則實施的「一國兩制」,遂湮沒於歷史的洪流中。

上載日期:
2022年03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