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聲音導航:

 

202106phn032_01
清代嘉慶年間的免生員徭役的公告。明清時生員有一定特權,如免除一些賦役,違犯法律法規時,地方官需報經儒學方可處置。江蘇南京夫子廟藏品(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06phn032_01

古往今來,國家能不能制定和實行取之有度的稅收政策,不僅影響國計民生,甚至關係到統治政權的興亡。「輕徭薄賦」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著名思想家都大聲疾呼,要當政者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孔子針對苛重賦斂對民生的禍害,發表過「苛政猛於虎」的著名評論。他們主張田賦的稅率不能高於畝產量的十分之一,認為:「什一之稅,天下之中正也」;徵調勞役要不影響農民及時從事農業生產,叫做「不奪農時」;要儘量減少稅、賦、役的徵調總量,如孟子說:「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中國古代長期以個體小農經濟為國家稅收的經濟基礎,以農業人口和農田為主要的徵稅對象,如果能長期堅持實行「輕徭薄賦」的稅收政策,具有保護稅基和稅源的積極作用,必然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但是,稅收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稅務問題,而是與政治、軍事、財政等密切相關。特別是中國古代專制君主所作所為,對稅收會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苛政暴役。他在短短的十幾年裏,連續調發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丁男,到邊境征戰和戍守,修築長城、馳道,建築宮殿和驪山陵墓等大規模的土木工程。有學者估計,秦朝全國人口大約2000萬左右,而服役的丁男不下300萬,佔總人口15%。史稱,秦始皇統治年間(公元前221-前210年):「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出現「丁男被甲,丁女轉輸」即壯勞力基本上都不能從事農業生產的局面。秦二世繼續實行苛稅重役政策,農民的兵役和勞役負擔空前沉重,無法生存,被迫揭竿而起,秦朝二世而亡。

202106phn033_01
秦始皇像(圖片提供:謝甲午/FOTOE)
202106phn033_01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吸取秦亡的教訓,「輕田租,什五而稅一」,同時減省行政支出,以減少賦錢的徵收。這是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第一次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此後,漢文帝三次下令減免田賦,甚至13年不徵收田賦;成年人的算賦由每人120錢減少為40錢,勞役3年輪1次。漢景帝雖然恢復田賦徵收,但把稅率定為三十稅一。因此,「文景之治」的形成與「輕徭薄賦」政策有直接的關聯。

 

但是,從漢武帝「內興功役,外事四夷」,實行擴張型的財政政策,到東漢後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天災人禍不斷,法制廢弛,財政困難,是中國古代史上國家實行重稅政策乃至橫徵暴斂最為突出的歷史時期。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實行了二十多年的「輕稅入官」、「薄賦於人」的稅收政策,取得了統一南北、社會比較安定、國家財政空前富足的「開皇之治」。不過,隋煬帝即位後,「恃其富強,不虞後患,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他在短短的14年間,幾乎年年調發重役,挖掘長塹,營建東都洛陽,開通大運河,三遊江都,三打高麗……「丁男不供,役及婦人」。隋朝和秦朝一樣,由於實行橫徵暴斂的國家稅收政策,二世而亡。

202106phn034_01
隋文帝楊堅塑像(圖片提供:古橙文化/FOTOE)
202106phn034_01

唐太宗李世民統治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是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第二次有效地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是形成「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鑑於元朝因苛重賦役引發民變而滅亡,也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取得「洪武之治」的良好效應。明朝的「輕徭薄賦」政策延續了七八十年。從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開始,因財政困境加劇,不斷作稅外加率,特別是到了萬曆時期(1573-1619年),因東南沿海、東北地區戰事不斷,加上為應對李自成、張獻忠等領導的民眾武裝反抗,朝廷為籌措軍費多次用數以銀百萬兩的田賦加派,極大加重農民負擔,激化社會矛盾,加速明朝的滅亡。

 

清朝建立之後,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比較注意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所謂「康乾盛世」(1662-1795年),也與清朝堅持輕徭薄賦政策密切相關。當時,田賦稅比率較低,蠲免田賦的次數比較多,蠲免稅額大,甚至是近10次的全國性的免除地丁錢糧或漕糧。但是,從嘉慶到宣統時期(1796-1911年),清朝內外交困,軍費、對外賠款等使財政危機不斷發生,便採取開徵厘金、田賦附徵、攤派等各種加稅強徵的手段加以應對,結果激起民眾更加強烈的反抗。清王朝病入膏肓,於1911年被推翻。

 

不論是輕徭薄賦,還是橫徵暴斂,中國古代不同的國家稅收政策取向,不僅關係到納稅人的實際負擔,甚至影響到國家政權的興亡,其中正反兩面的歷史啟示值得認真總結。

202106phn035_01
清代漕糧正米地契,山東省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藏品(圖片提供:閻建華/FOTOE)
202106phn035_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