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一部《詩經》何以吟詠千年?

0402phn001
竹簡
0402phn001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曾概括為賦、比、興。古代最早提出這三個概念的是《周禮‧太師》和《毛詩序》。他們把它與風、雅、頌合起來稱為詩之「六義」。

 

據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一書中的解釋是:「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個說法很簡單明確,用現代的話說,所謂賦,就是對事物直接的陳述描寫。比是打比喻,對事物形象的比況,使它的特徵更突出、更鮮明,或更能表明它的本質。興,是興起或發端,即先借用別的事物或眼前之景起個頭兒,然後再引出所要歌詠的事。

 

章節回環復沓,是《詩經》(特別是民歌部分)在篇章結構上的顯著特點。所謂復沓,就是指一首詩由若干章構成,而章與章之間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對應地變換少數字詞,反覆地詠唱。這是由於《詩經》中的詩本來是入樂歌唱的。它們或產生於集體勞動中間,此唱彼和;或一人唱眾人和;或者出於男女相好,銜接對唱,而自然地形成了聯章復沓的形式。

 

《詩經》是以四言為主的詩體,是中國古代四言詩的濫觴和代表。但四言雖屬它的基本句式,卻也不是唯一句式,它根據詩的內容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往往也有許多靈活變化。如《魏風‧伐檀》一詩,除四言外,還兼有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句式。《召南‧行露》則又以五言為主,兼用四言。《邶風‧式微》是一首兩章三十二字的小詩,就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的變化。由此可知,《詩經》雖以四言為主,但也有不少突破。

 

《詩經》的語言,用詞豐富,表達準確,且富於音樂美。就以辭彙來說,《詩經》中使用的動詞、形容詞數量就非常多。據統計《詩經》作品中僅用於表示手的不同動作的動詞就有采、掇、捋、按、握、拾、抽、授、招、撥、攜、執、搗、提等不下五十多個。這說明《詩經》在表現事物時,是多麼追求細緻、精確。另外,《詩經》還善於使用各種重言疊字詞、雙聲、疊韻詞,來增強形象感和表現力。重言,如關關、坎坎、灼灼、依依、萋萋、搖搖、喈喈等等。雙聲與疊韻詞,如參差、踟躕(徘徊不前的樣子);窈窕、輾轉、漂搖等等,它們的主要作用是既增了狀物的形象性,又使聲調和諧,富於節奏感和音樂美。

 

《詩經》產生於二三千年以前,又多是當時人民隨口唱出的民歌,當然並沒有甚麼統一規定的、嚴密的韻律。但聲音的和美自然,是它的特徵。後人說:「《毛詩》之韻,動乎天機,不費雕刻。」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8月2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