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武夷山有何獨特的民俗文化?

30003ph058
古粵城村民居
30003ph058

武夷山脈是綿亙福建西北部的最大山脈,武夷山一帶的閩北文化是八閩大地最早開發的地域文化之一。福建省民居民俗文化,以城村、興賢、下梅、曹墩等村落最具獨特地方特色。城村又名「古粵城村」,坐落於西漢閩越王城的東北角,是閩北交通要道,富有古代閩越遺風。興賢古街是朱熹童年的家園,保留着眾多珍貴物品的歷史遺址,是孕育着朱子理學文化的搖籃。下梅曾是武夷山茶葉,走向全國,銷往世界的集散地,是武夷萬里茶路的起點之一,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名銜。曹墩位於武夷九曲溪上遊一馬平川的地帶,以產武夷岩茶著稱,有着豐厚的民間歷史文化積澱。

 

城村民俗村

城村是福建的歷史文化名村,坐落於武夷山南麓,西漢閩越王城的東北角。崇陽溪清波環流,周圍山巒峻秀,林木繁茂,生態環境良好。城村南面門坊上存有「古粵」磚雕。相傳村落始建於隋唐,興於宋元,在明清時十分繁榮。這裏自古農業發達,手工業興旺,交通發達,水路暢通,是閩北交通要道和通商大埠。城村的古邑風貌濃郁,「古粵」村門、「四朝逸志」百歲坊、趙氏家祠、林氏家祠、李氏家祠等古建築歷盡歲月的磨洗,依舊展示昔日的風華。城村古閩越風情舞、儺舞、茶歌、雜技展示了古閩越文化的遺風。

bulb

儺舞

儺舞又叫「大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是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廣泛流傳於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蹈,是儺儀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至正月十六期間表演。

30003ph060
百歲坊牌匾
30003ph060

興賢民俗村

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五夫里,坐落於武夷山的東南面,歷史上名人輩出,還是理學家朱熹童年的家園。興賢古街是五夫里中一條古文化遺址眾多的古街,被稱為興賢民俗村。興賢古街,自五虹橋起,到雙龍橋止,全長一千多米,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陽坊、雙溪坊等六個街坊組成。街坊中,跨街的牌坊眾多,並鑴刻着眾多名人書法的匾額,如「崇東首善」、「五夫薈萃」、「紫陽流風」、「天地鐘秀」、「天南道國」等,為這條古街平添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古街上有「興賢書院」、「劉氏家祠」、「朱子社倉」、「朱子巷」、「五賢井」諸多古建築遺存。朱子巷是朱熹當年讀書所經過的街巷。「朱子社倉」乃朱熹賑災的遺址,是珍貴的歷史遺跡。

30003ph061
籍溪勝境
30003ph061

下梅民俗村

下梅村位於武夷山的東部,是個有深厚文化積澱的古村落,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稱譽。下梅村,坐落在梅溪的下游,故稱下梅村。這個村落富有獨特的風格,一條長七百多米的當溪,把下梅分為南北兩條街。當溪兩邊建有遮風避雨、交易閒談的「美人靠」,成為下梅一條獨特的風景線。在清代,下梅是武夷茶市的集散地。當溪與梅溪相接,曾是武夷萬里茶路的起點之一。武夷岩茶通過這條水路,由此北上通過商賈運銷各地,遠至俄羅斯等國。另一條南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港泉州,及當年五口通商的福州、廈門、廣州,遠銷歐亞各國。下梅存有鄒氏家祠、鄒氏大夫弟、參軍弟、西水別業、儒學正堂等古建築,其磚木雕花門樓、窗欞極其精緻,極具審美價值。在民俗風情方面,下梅的龍舞、嗩吶表演、山歌,富有地方色彩。其做鳥飯、製作鳳凰蛋的習俗、廟會活動都頗值一賞。

bulb

嗩吶

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由波斯傳入,在新疆西晉時期的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有嗩吶演奏的繪畫,最晚在十六世紀在中國的民間流傳,明清以來民間經常使用。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椎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着一個銅製稱作碗的喇叭口。閩語、潮語等語種稱為的禾、吹或鼓吹,或稱「八音」。

30003ph062
下梅「當溪」
30003ph062

曹墩民俗村

曹墩位於九曲溪上游,這裏地勢開闊、平坦、四面青山環抱,九曲溪上游的桐木溪穿流而過,土地肥沃,是武夷山糧倉茶鄉。村裏古宅排列有序,保留着傳統的打鐵店、竹刻店、彈棉舖、草藥舖、打金店、理髮店、酒坊、豆腐坊。它跨越了數百年的滄桑歷程,依舊保留着歷史的文化遺存。店舖裏有一些楹聯,如理髮店的「做人間頂上功夫,操天下頭等大事」,棉花舖的「新花雪色晴日能舞,古調琴聲單弦可彈」,保留着傳統民間文化詼諧風趣的特點。曹墩,自古以產茶出名,這裏的茶品質清香,令人回味。這裏還有家家戶戶種蘭花的習慣,幽蘭叢生,香氣四溢。當地的民間飲食文化也十分發達,那原汁原味的綠色食品,讓人們享受農家美食的口福。

30003ph059
曹墩民居
30003ph059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