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魏晉遺址如何顯示南北印記?

20107ph036
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20107ph036

從三世紀初的三國鼎峙起,直到六世紀末隋統一全國,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歷了近四個世紀的大動盪。考古資料記錄了北方和南方各有不同的時代印記。

 

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進入中原,長期割據混戰,在加劇社會動盪的同時,也加速了各民族的漢化過程和民族間的融合。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是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的地區,這一帶發現的城址、墓葬等考古發現證實了這一時代特徵。例如山西大同北魏平城遺址、河南洛陽漢魏都城遺址,從建築布局到形式均反映了北魏拓跋氏政權的漢化歷程。吉林集安高句麗城址、壁畫墓則從建築、藝術等方面反映了高句麗的貴族生活和社會風俗,表明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高句麗王國曾經雄據一方,是東北亞各國中國力最強盛、文化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發現大批的北朝貴族墓地及豐富的隨葬品,反映了五胡十六國從王室貴族到平民百姓,自上而下的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潮流。

20107ph037
集安角抵墓內的牛車圖
20107ph037

在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下,漢族政權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從三國孫吳據守江南開始,東晉漢族政權南遷,以後四百年間的移民潮推動了江南的經濟大發展,南京、揚州等城址和陵墓的發現,證實了北方漢族的門閥世族南遷時,帶入了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商業城市的發展,更為隋唐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在陝西、甘肅、新疆、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寧夏、四川、江蘇、浙江、四川等廣大地區,至今還保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很多寺廟、石窟寺和佛教遺址,反映了當時崇佛之盛。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敦煌石窟、新疆克孜爾石窟以及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造像等,則證明了這種外來的宗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並經過儒學、道教等漢化的融合、改造後,從此紮根中國。

 

其中,青州是中國較早傳入佛教的地區。1996年在山東省青州龍興寺遺址發現了大型佛造像窖藏,揭開了龍興寺失踪多年的謎底。這批造像始於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至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歷經東魏、北齊、隋、唐、五代,時間跨度近500年。現經過修復成形的造像有五百餘尊,包括了佛教造像的全部品種,最高佛像達320厘米,最小佛像只有50厘米。其中數北朝造像數量最多、形體最大、雕刻藝術水平最高,尤其是佛像的姿態和服飾,鮮明地展示了北魏、東魏、北齊與南朝藝術的影響和交融的印記。例如北魏佛像趨於秀骨清相的造像和褒衣博帶的衣飾;東魏佛像薄似絲綢的衣飾,飄然流動;北齊佛像渾圓壯碩的體態等,都強烈地表現出南北朝時期唯美主義的時代特徵。

20107ph038
青州龍興寺窟內的彩繪背屏式石造像
20107ph038
20107ph039
青州龍興寺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
20107ph039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10月0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