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徽州為何多竹木匠?

30007phn005_01
徽州老木匠在黃山修復古建築(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07phn005_01

群山逶迤,竹木滿坡,即使農家小院的家前屋後,也是修篁倒影,林木婆娑,堪稱徽州一大景觀。竹山林海為人們提供了取之不盡、享用不絕的生活物資。因此徽州農家的農具、家具中,木竹製品很多,木匠竹匠也多。無論是木匠、桶匠、竹匠,在農人眼裏都是靠手藝賺錢的師傅,倍受尊重,師傅上門總受到熱情招待。

 

在徽州,竹匠又稱篾匠,竹匠師傅的「家當」主要是一把剖竹刀、一把竹鋸、一把抽絲刀和竹青刨、一把尺規,腰間繫條皮圍裙。竹匠師傅的手甚是靈巧,一根粗壯頎長的毛竹,被他一鋸一剖,剔除篾骨和竹青,即成了一堆竹坯,再依照所要打製的家具農具,分別剖出適合規格的篾片、篾絲,然後用這些製成菜籃、曬匾、皮簍、曬簟、笊籬、水瓶殼等等。由於編竹席、打曬簟,面積太大,不能抱在胸前打,只能鋪在地上,沒有長時間的蹲功是很難準時完工的。隨着時代進步,人們居家生活中的一些竹製品日漸被金屬、塑膠製品所取代,許多竹匠師傅已從原始的手工行業中退下來,淡出江湖。

30007phn006_01
黃山的木坑竹海,漫山竹林郁郁蔥蔥(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07phn006_01

扳匠是竹匠的一種,使用的原材料都是竹子(極少數扳匠師傅也用嫩杉樹扳家具),但是他們的手藝卻區別於竹匠。竹匠編製家具、農具時,要將所有的竹子剖成篾甲、篾片或篾絲,而扳匠不僅要用整段圓形的竹子(用作支架),而且用於面板的竹子剖開後既不剔除竹黃,也無須剖成薄片,材料顯得粗獷、厚重、結實。

 

扳匠主要從事小竹椅、大竹椅、竹躺椅、竹床、竹凳、竹碗櫥、竹搖籃等家具的手工製作,工具較簡單:一把裁料鋸、一柄剖竹刀、一支鑿洞銼。無論扳製何種家具,它的立柱、橫樑抑或支架,全由圓形的竹子做成,依照打製家具的尺寸,在竹子需要彎曲的部位剜出一個母榫孔(一邊斷,一邊竹子相連),然後用火熏炙母榫背面兩頭相連的部位,待到竹子微黑冒氣泡時,手握竹子兩頭,趁熱將其扳彎成九十度直角,剜好的母榫也就順其自然地成了正好裝入一根橫樑或支架的圓孔。因此扳匠的手藝全在一個「扳」字上,主要依仗師傅對熏炙竹子時火候的掌握。而且承載人體的竹面、竹青、竹節要刮得光滑均勻,竹簾子要榨緊,以免日後風乾裂縫,一不小心就夾着人的衣褲和皮肉。

 

木匠分粗木、細木(亦稱大木、小木)兩類。粗木專指做屋蓋房,細木是指打家具。做新屋是一生中的百年大計,需選一黃道吉日請木匠開工。蓋房子要緊的是開間大小和樑柱間的榫頭尺寸,要準確無誤。上樑是關鍵,師傅得洗臉淨身,在眾人的吆喝聲中將綁着紅毛公雞、披着大紅布的屋樑吊上屋脊,在上樑彩詞聲中將一大簍染着紅點的米糕、米包、米粿和小孩玩耍的木器玩具從空中撒下,讓眾人在下面哄搶,場面十分熱鬧。

 

細木主要是指東家為兒子娶親或女兒出嫁訂製的家具以作陪嫁。細木的手藝全在一個「細」字上,面層要刨得光滑如鏡,棱角線條要橫直分明,榫頭榫眼要嚴絲合縫,家具式樣既要美觀大方又要新潮時髦。四五十年前,徽州農村時興兒子結婚前打製「一房紅」家具。擅長打「一房紅」家具的木匠師傅,大多德高望重,手藝精湛,因此,他帶着一兩個徒弟,走南闖北,十分吃香。

 

在徽州,搪瓷、鋁、不鏽鋼、塑膠製品未問世前,桶匠有着幹不完的活計,光是婚嫁必須置辦的子孫桶、臉盆、腳盆等就夠他忙活十天半月,農村家庭日常的桶、盆用量也很大,因此桶匠幾乎要一年忙到頭。箍桶的木料以老杉樹的根部為佳,因其經得起腐爛和不易漏水,幾塊木板經桶匠的手一劈一刨,就成了有弧度的板料,再套上蔑箍砰砰通通一上緊,一隻嚴絲合縫滴水不漏的水桶或腳盆就誕生了,令人嘖嘖稱奇。別的不說,光是祖上師傅相傳的毎塊桶(盆)板斜度尺寸的計算方法,一般人很難窺奇奧,它和木匠不一樣,除了底部,毎塊豎板剖面都是斜的。時至今日,輕巧實用的不鏽鋼、鋁塑製品早已取代了笨重價昂的木製桶盆。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8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