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徽州有哪些傳統節慶習俗?

30007phn001_01
徽州古城張燈結綵迎春節(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07phn001_01

徽州地處安徽省南部邊陲,俗稱皖南山區,群山逶迤,物產富饒,黃山風光獨樹一幟,人文資源底蘊深厚。秦朝設新都郡、新安郡、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為徽州,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今屬江西)六縣,1988年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徽州人民勤勞為本,薪火相傳,創造出厚德載物的徽州文化,同敦煌文化、西藏文化並列為中國著名的三大地域文化。在不同的節慶中,徽州人就有着許多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

 

大年三十除夕,是過年重頭戲的前奏曲。這天主要是打掃庭除,清潔衞生,貼對聯,請祖宗,烹飪除夕年夜飯大餐。掌燈時分,各家各戶都有一個「發燈」儀式,徽州方言中「發燈」與「發丁」諧音,即年年添丁加口,人丁興旺。全屋到處點上青油燈盞或八角宮燈,一時間燈火通明。除夕吃年夜飯前,家家戶戶必須先「請祖宗」。看似是一種迷信活動,其實是對子孫進行忠孝教育,要求孩子們別丟了根本,忘了祖宗,體現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祖宗請罷,不下二十道葷素搭配、芳香四溢的菜餚,擺滿一桌,闔家老小圍桌而坐,敬酒祝福,好生熱鬧。零時,點燃迎春鞭炮,守歲的人們吃過夜宵,忙着換蠟燭添燈油,只等年初一雄雞一聲高啼,迎來新一年的黎明曙光。

 

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徽州地區某些鄉村歷史上有做「土地會」的習俗。一年一度的土地會,十分熱鬧,唱戲三天,以示慶賀。為了全村同樂,早在一個月前,就到外地請來黃梅戲的教練,幫助村中幾位愛唱跳的戲迷們排演一些地方戲曲,有全本大戲,也有選段折子戲,不外乎是《打豬草》、《天仙配》、《跳鍾馗》等戲曲。有的村子經濟比較富裕,還特地從外面請來戲劇團,與村裏的「演員」們,同台獻藝,全村同樂。做土地會比過年還熱鬧,在那經濟落後,文化貧瘠的年代,不知廣播、電影為何物的山裏人,就盼着一年一度才舉辦一回的土地會。各家各戶四村八鄰的親戚朋友,紛紛趕來看戲,好客的主人免不了要盛情款待。三天戲唱完,親朋好友們才帶着一臉的滿足陸續回家。

 

拜菩薩,徽州人又稱「拜老爺」,毎年農曆三月初三、六月初一、七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十五等日子,皆是上山拜菩薩的黃道吉日。「信者有,不信者無」、「心誠則靈」是善男信女們拜菩薩的堅定理念。為了表示對神靈的恭敬虔誠,上山進香的前三天,香客要將家中的鍋碗瓢杓等炊具餐具全部清洗乾淨,並開始戒葷。登山時,在幡旗指引下,大家背着進香布袋,手提祭拜供品和香錢,口中念道「南無無量壽佛」、「菩薩保佑」等吉語,以防「禍從口出」講錯話。上到山來,在道房裏住下,去「沐浴館」洗漱更衣,然後依次去各宮觀敬香跪拜。道教名山齊雲山吸引着眾鄉親爭相登山拜神,每逢拜菩薩的吉日可謂絡繹不絕。

 

端午節這天除了吃鴨蛋粽子之外,大人還給小孩脖子上掛個小香包,額頭上抹些雄黃水,以便解毒、避邪、祛病。此外,在新安江上游的沿河鬧市還舉行水上競技──賽龍舟遊樂活動。龍舟賽後還有餘興節目,參加打水漂鳧深水比賽的運動健兒們鏗鏘登場,一聲令下,他們從6米高的大石橋上飛躍而下,一個個如同浪裏白條,須臾便沒了蹤影,在水下潛游。水中早已拋入諸多鴨蛋,最後以誰在水底呆的時間最長,摸的鴨蛋最多為優勝者。

30007phn002_01
安徽新安端午節的中藥香囊(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07phn002_01

中秋節是闔家團圓、喜慶豐收的佳節,有的鄉村便就地取材,利用稻草紮成大小不等的稻草龍(大者長三十餘米,小者長五六米),以慶賀當年的豐收美景。夜幕降臨,吃過中秋節團圓飯後,全村人個個翹首以盼,等待舞龍隊的到來。在香火點點、狀如火球的「龍珠」指引下,在喧天鑼鼓聲中,稻草龍從村頭開始舞動起來。無論龍舞到哪家門口,家家十分高興,因為它是吉星高照、鴻運亨通、家庭興旺、四季平安的象徵。東家馬上點燃早已準備好的鞭炮,並將點燃的一把神香交給舞龍人插在龍身上。鞭炮聲和着鏗鏘的鑼鼓聲,此起彼伏,歡呼喝采聲一浪高過一浪,舞龍人亦非常興奮,雙腳在火光四射的鞭炮裏跳躍,龍珠彈跳,龍身飛翔,上下翻滾,眾人歡呼聲愈大,舞龍者勁頭更足,感情格外投入。

 

稻草龍從上村至下村,由裏村到外村,沐浴着柔情的月光,踏着崎嶇的小道,挨家挨戶地舞去。最後,完成了「歷史使命」的稻草龍被舞龍人投進水中。在農民的心目中,龍是離不開水的,讓它回到「龍潭」老家,明年將又是一個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好年頭。

30007phn003_01
舞稻草龍(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07phn003_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8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