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粵劇的舞台藝術有何特點?

30011ph027
對於粵劇伶人而言,舞台上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有一定的傳統依據
30011ph027

粵劇服飾穿戴,依照角色行當的裝扮而分門別類,基本式樣模仿中國明代的衣着風格。根據人物的身份、年齡不同,其服裝穿戴也有顯著區別。才子佳人穿着繡有花鳥蝴蝶和松鶴等形象的服裝,老年人的服裝圖案則是鹿鶴松竹,文官穿着繡有鳥禽圖案的官袍。藝人所用的服裝基本上是傳統的「廣繡」戲衣。清道光楊懋建的《夢華瑣簿》對於粵劇服裝就有這樣的描述:「其服飾豪侈,每登台金翠迷離,如七寶樓台,令人不可逼視,雖京師歌樓,無其華靡。」

 

傳統京劇的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五種。粵劇服裝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材自京劇,它的分類有蟒(帝王將相禮服)、靠(鎧甲)、褶子(一般常服)、開氅(武將權臣便服)、官衣(中下級官服)、帔(達官貴人便服)及衣(不入上述六類的服裝)七種。其實與京劇分類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京劇將「開氅」歸入「帔」類;將「官衣」歸入「衣」類而已。

30011ph028
粵劇服飾是模仿明代服飾風格
30011ph028

粵劇的化妝簡練而色彩強烈。早期粵劇臉譜的圖案較為簡單,僅用黑墨線條誇大臉部肌肉紋理和五官輪廓,以黑白為基本譜式。勾畫的特點是習慣把顏色塗至頸部,用燈芯草點畫鬍鬚,黑白臉譜用洗筆,即在勾臉時用筆塗畫圖紋之間的接壤處,使黑白兩色之間增加一道灰色的過渡色層。其後,圖案和顏色開始變得複雜起來,色彩對比強烈,寓意深刻鮮明,增加了紅、黑、白三色的三塊瓦臉譜、大紅大綠的五色臉譜、神話人物的金銀色臉譜等多種類型的譜式。其中獨具粵劇特色的臉譜有趙匡胤、曹操、李逵、聞仲、張飛、馬武、王彥章、鍾無豔等。

bulb

三塊瓦臉譜

三塊瓦臉譜是在整臉基礎上發展的。整臉是以一種顏色為主色來誇張膚色,再勾出五官的手法。而三塊瓦臉則進一步誇張了眉眼,鼻的畫片。由於在兩頰和額部形成三塊空白,所以稱為三塊瓦臉。

30011ph029
粵劇化妝
30011ph029

粵劇的音樂由清樂、燕樂及西樂所組成。與詩配合的音樂是「清商曲」,或簡稱「清樂」,樂器以琴和吹奏的管樂器為主。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簫笛、三弦,這樣演奏出來的音樂謂之清樂。「燕樂」又稱為「宴樂」和「讌樂」,是泛指在宮廷宴會中所用的音樂,與詞配合的音樂,多以琵琶演奏。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粵劇已經引入西洋樂器。其「中西合璧」的大、小樂隊組合,更是全國其他地方戲曲劇種所罕見。如小提琴成為主奏樂器之一,薩克管成為重要的中低音樂器等。這些外來樂器在包括「定弦」、演奏和伴奏方法等各方面的逐步「地方化」後,增強和豐富了粵劇音樂的藝術表現力。

30011ph030
中樂是粵劇表演不可缺少的藝術元素
30011ph030

「排場」亦是粵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戲劇不同的表演內容,選用不同的鑼鼓點、音樂、曲牌,並以相對固定的演員舞台身段和調度,相互密切配合組成整套規範的程式表演。粵劇歷史上曾有三百多個「排場」,1961年整理出來的排場有142個,其中文行54個,武行81個,丑生7個。

 

排場原是從傳統劇目中的精彩場次裏擷取出來,既是一個表演片斷,又可以獨立成為一齣折子戲,還可以作為演員、導演、編劇應該掌握的基本功。他們掌握了排場的藝術以後,無論編劇、表演、導演都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特別是在演提綱戲時,不用寫出完整劇本,演員只要熟悉掌握各種排場,就能配合演戲,經過組合就能成為一齣整場戲。

30011ph031
粵劇排場多達三百多個
30011ph03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7月0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