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人的學習精神

0306ph002
0306ph002

學習是個人乃至整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重要方式,中華民族素來以勤勞和善於學習著稱。古往今來,讀書人不畏艱辛、勤奮堅毅、虛心發問的故事數不勝數,發揚和傳承着中國人的學習精神。中國人的學習目的總括起來有四個方面:追求技能與知識、修身養性、獲取功名和經世致用。這種目的觀的形成不僅與知識的作用有關,更與中國的儒家思想和科舉制度有關。

 

學習是件艱苦的事情。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例如學習環境不理想、經濟條件不許可等。中國古代有路溫舒因無錢買紙而草上抄書,有歐陽修因無錢買筆而荻杆畫字,有匡衡、車胤因家貧沒有燈油而鑿壁借光、囊螢映雪,有范仲淹為省下讀書資費而斷齏畫粥,有現代香港數學家丘成桐幼年每天步行數小時上課……這些名人故事展示了他們如何克服現實環境的限制,不畏艱辛地追求學問。學者必須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並且願意為追求真知付出巨大努力。虎頭蛇尾,沒過多久就不願再付出努力;意志薄弱,無法抵禦外界的引誘,都是學習的障礙。中國有孔子執着練琴,終於將樂藝提升到新的境界;有邴原戒酒遊學,八年苦讀,終於成為一代名師;有現代華裔科學家何大一由不認識一個英文字母到六個月攻克語言關,成為世界聞名的愛滋病研究權威……這些大學者的經歷展示了他們怎樣磨練意志,痛下苦功來求取真知。

 

學習的最大敵人是自滿,不能向別人虛心求教,就永遠無法攀上知識的頂峰。中國有唐代畫家周昉為使畫作精益求精,展示草圖任人點評,並按照意見認真修改;有明代學者宋濂求學時提問不絕,使不勝其擾的老師也被其好學態度感動;有現代會考狀元張遠宜積極發問,到港僅一年便跨越各種障礙,考獲佳績。這些人憑着虛心發問的學習精神,使自己的學問和作品不斷提升。

 

中國有句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提倡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東漢的醫學家張仲景被譽為「醫聖」,仍然勤奮好學,只要聽說哪位醫生醫術高明,不管路途多遠,定要登門求教;三國名將呂蒙儘管忙於軍務,仍抓緊一切機會看書,常常讀書到深夜,令魯肅刮目相看;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活到老、學到老,將堆滿了書的書房命名為「老學庵」。這些成就非凡的人仍然堅持不斷進修,為自己帶來了更大的成就和突破。

 

一個人如果只懂死記硬背,沒有尋根究底的實踐精神,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書呆子。只有當我們對書本的知識有了親身體會和實踐,才能融會貫通,真正掌握。北宋科學家沈括在擔任司天監期間注重實踐,終於進一步精確了北極星位置記載;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親自試驗各種藥材,修正大量錯誤醫學記載;現代國學大師饒宗頤為研究玄奘足跡踏遍印度,最終發現了許多文獻沒有記載的資料。這些故事體現出古今學者不甘盲從,竭力尋根究底的風範。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11月10日

延伸閱讀